Cover story On The Road
張溦紟・馬來西亞人,在臺北念書、工作生活過五年,曾任職出版社,兼職用社會學式思考教書,遊走在理論與實踐間。2015年讓自己歸零,成立編輯工作室,學著心要有遠方。每年都會定期回臺北,溫習和更新城市的氛圍動態。
撰文=張溦紟
攝影= 張溦紟

2014年年底,我辭去了回馬來西亞的第一份工作,整整四年多,出版政治社會書籍,辦研討會,幾乎耗盡了所有的能量。因緣際會下朋友有幢老屋,想用社會企業方式,創造結合民宿、咖啡館和書店的藝文空間。我曾在臺灣泡過無數的咖啡館和書店,對於經營卻一無所知,決定轉換身分,刻意避開熟悉的臺北,到臺南和臺東展開打工換宿學習。
抵達臺南一緒二咖啡館的第二天,小高老闆帶著我從咖啡館到民宿,仔細地講解。從整理床單,各種清潔工具的功能,洗碗杯的先後順序,餐點用料特色和擺盤,忽然緊繃起來,感覺自己好笨。在早餐店或咖啡館打工,似乎是臺灣年輕人勞動類型的常態,來自臺中的夥伴布丁對眼前的一切都能駕輕就熟;但我卻不是。
當小幫手的日子,經常上演著被民宿小管家念的劇碼:「妳覺得妳這樣做有意義嗎?」當我又無意識地輕壓著好不容易鋪平的枕套,也花了些時間搞懂原來生菜蘿蔓就是Romaine,努力適應著語言文化差異鬧出的笑話。
漸漸發現從智力勞動到適應大量體力勞動,需要換顆腦袋。並不是體力勞動不需用頭腦,而是須將所有工序和其背後的成因、功能、效果、所需時間,都認真地勾勒出清晰的流程圖,不斷重複每道工序至熟練,才能隨時保持彈性,在時間縫隙中兼顧廚房和民宿工作,不致耗盡所有力氣。
在臺南一緒二咖啡館換宿的日子裡,店長和老闆幾乎傾盡所有廚房菜單和備料祕方,老闆說:「你想要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問,我們都會教。」任由我仔細記下筆記。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信任關係,教人感動,也當下決定將見習時間從兩週延長成三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