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藝術家
是一種生態物種
一種影像 肖像畫的另種觀看方式
辦攝影展,在我拍攝藝術家路途中,並非最初衷。原本今年已擬定出書計畫,沒想到書的進度延遲了,反而意外先辦了攝影展。以藝術家影像為主軸的展覽,不在於我原本想要呈現什麼樣的題目,而是從我多年累積拍攝的作品中挑選、分類,然後提出適合策展主調。
16 年拍攝紀錄藝術家過程中,支持我的動力很單純,其實就是興趣,以及工作屬性的持續接觸。剛巧遇上這些年台灣當代藝術界蓬勃發展,尤其是觀念和媒材多元性,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無論 Video 錄像、裝置,或任何想得到或想不到的形式都能夠成為創作素材;例如陳浚豪用釘槍創作山水畫,打破過去對於傳統書畫印象;而涂維鎮的「假古蹟」石窟發想,則融入對傳播科技與當代社會發展種種省思。當代藝術圈的百家爭鳴,自然也豐厚我的攝影創作。
攝藝術家之際,經常思索的是:藝術家與我有何關係?當我攝影拍攝一位藝術家時,也就紀錄了這個人在特定時空下的故事,更呈現他在當代藝術裡的樣貌,當然,也完成自己的一件創作。然而,我所期待的是,透過影像提供觀者了解當代藝術的切片,進而吸引他們想進一步探究背後故事。
於我來說,每一位藝術家的肖像,固然人很重要,但並非絕對主角。我所呈現的是人在作品裡面,但想展現的是當代藝術行為中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很多人並不知道,甚至也未曾注意過。在這樣思考脈絡下,藝術家的肖像,不再只是單純個人照記錄,而是另種樣貌呈現。
我總愛用生態「物種」來比喻每一位藝術家。每位藝術家好比一物種,想要捕捉他們的作品與樣貌,就必須深入研究,甚至長時間追蹤記錄;透過一張張影像,毋需多言,便能透析個體生命起落,以及整體藝術生態變化與物種興衰。
破除傳統上對於肖像畫的認知,是這次攝影展最想傳遞的訊息。因此,在挑選展出作品時,時時思索著人與作品,以及人、時代和環境的關係,彼此間如網絡般難以切割,往往牽一髮即動全身,反反覆覆挑選、分類,最後才確認展出的八大主軸:肖像、作品、工作室、Pets、幽默、臉譜、核子、Hands。
每位攝影師,如同每位藝術家,對某件事物投入的關注與切片,其實無形中也反映他自身在某個時期對人生的看法。而透過類生態觀察,找出獨特取樣與紀錄角度,是我多年來拍攝過程中,最獨一無二且享受的創作經驗。▍
《晤對會面所》陳明聰–李明忠 攝影創作展
時間:2014/7/25~2014/9/13
地點:北藝大關渡美術館
口述 陳明聰
文 葉思吟
攝 陳明聰
陳明聰 周旋於藝術家與大小展覽之間,專職拍攝當代藝術群像,經常關在工作室慢活創作,偶爾與人論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