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穿越看不見的國度
一種影像 旅行之外的真實
為了拍攝紀錄片,他自製了一台小飛機,彷彿扮演著科幻電影裡的外星人,搭乘宛如「太空船」的飛行器,一路從法國航向非洲大陸的中心──蘇丹,第一手接觸、深入探索,帶領觀者看見未知世界。
一個我們以為熟悉卻其實很陌生的非洲。
許多人或許看過帶點浪漫色彩的《遠離非洲》,對肯亞與非洲大草原留下無限想像,但更多人可能透過《盧安達大飯店》見識到胡圖人與圖西人兩方種族屠殺的震撼,產生難以撫平的傷感。對於遠在亞州的觀者,總是透過旅遊圖文宣傳或者好萊塢電影認識遠方的非洲,然而,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樣貌?
也許,藉由紀錄片導演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長時間追蹤拍攝的影像,將重新改寫曾經的理解。
出生於奧地利的雨貝.梭裴,外表是典型的歐洲白人,在某一次非洲旅行之後,刺激他檢視自我身分認同與他者之間的差異性,「我更加明白身為一個歐洲人的事實」,對於歐、非兩塊大陸之間看似緊密的協同關係,實則存在著極為矛盾與糾結的全球化、政經、後殖民文化的深厚影響,甚至是難以復返的不公平規則所導致的貧窮與戰亂議題。
自此,他持續投入拍攝「非洲三部曲」﹕《基桑加尼日記(KisanganiDiary)》、《達爾文的噩夢(Darwin’s Nightmare)》、《以朋友之名(We Come as Friends)》,前後耗時超過 20 年。他帶著小攝影機,搭上火車、捕漁筏、飛機,親身揭露黑色大陸的不堪,以獨特的「漫遊」方式不斷移動,深入那些難以觸及之處,採取隨機交談探訪,記錄親身見聞,不講究影像美學,而是強調近距離的目擊和鳥瞰視角,拼貼出一幅具強烈作者觀點的全景圖,直視謊言編織與赤裸剝削,帶領觀眾深入難以觸及的黑暗核心。
梭裴導演認為,拍攝電影的本質不只是檔案紀錄,也映照著導演自身的感知感受所及。「通常,這比顯而易見的真相,涵蓋了更多的真實。」在最終曲中,他即透過凸顯自我白人身分的漫遊方式,塑造出模仿科幻電影的敘事,在旅程中,他從天而降,對當地人來說如同「外星人」,彼此素未謀面下產生的對話,即引領觀眾看見未曾思索過的情境。
導演梭裴曾旅居英國、義大利、美國、坦尚尼亞、剛果等國,現定居巴黎,經常獲邀出席全球各地影展與研討會,獲得超過 50 個國際獎項的肯定。他另外的代表作《漂流馬戲團》、《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均關注「漂泊」議題,無論是住在阿爾卑斯山上吉普賽人,或者是隱身在浪漫巴黎下的孤獨女性,以其獨特的影像詩意,探索艱困角落人物的追尋旅程。▍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時間:2016/5/6∼2016/5/15
官網:www.tidf.org.com
「大師講堂」/真實中的漫遊者 ﹕雨貝.梭裴
時間:2016/5/14 14:00~17: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中3館二樓拱聽
文 葉思吟
圖片提供 TIDF 提供
葉思吟 熱愛旅行、閱讀、攝影,喜歡觀賞與思索空間與影像,參與紀錄片攝製數年,專心等待上映那一天。逐漸實踐移居山林間與「自己的麵包自己做」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