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作編織替城市穿上新衣
一種城市裝扮 英國毛線轟炸運動
受夠了單調無趣的水泥叢林?看膩了日復一日的街頭風景?巴望著政府推動美化城市運動?別傻了,明天我就想讓街道變漂亮!
最常見的公共藝術大概就是街頭塗鴉,然而屬於年輕人次文化的揮灑不見得人人可以接受,更何況塗鴉常常發生在都市較為陰暗的角落,讓人心生畏懼容易產生負面情緒。2009 年八月,英國倫敦默默出現幾處幽默的、歡樂色彩的、小而美的毛線編織,幸福地穿戴在偉人銅像上,或是行人欄杆把手上,不影響功能卻帶給人會心的一笑,這是英國「毛線轟炸運動」(Yarn Bombing)的起源。
毛線轟炸運動是一個祕密地下運動,通常發生在晚上或是被人忽視的瞬間,這些毛線藝術品的幕後英雄更不能公開露面,以免冒上被警察逮捕的風險。越見不得人越刺激,短短的兩年,毛線轟炸運動已經如燎原之火,往全世界國際大都市蔓延而開。
2012 年「第二屆國際毛線轟炸日」用大方的方式來慶祝,號召更多的藝術家一起分享用漂亮毛線來美化城市。這樣的概念最早源起於有些藝術家想利用剩下的毛線布料,幫物品穿上衣服,進而延伸到公共區域。這些熱愛編織的藝術家們想幫醜陋的建築套上合宜的外觀,就如同「人要衣裝」,城市也需要裝扮。
只不過藝術家並不只會只是乖乖地幫建築穿上衣服,有時還會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用幽默裝扮,讓路過的人,感受到多一點溫暖與歡笑。此外,被藝術家毛線轟炸的地方多半是容易被忽視的角落,像是行道樹的樹木、馬路邊的欄杆把手、雕像、水泥牆、樓梯、電話亭等。當這些小地方穿上的創意編織的外觀,頓時讓周遭的空間,增添了顏色,這些原本不起眼的角落,也變身為吸引路人目光的主角。
在英國喜歡手作編織的女性還不少,而且她們想要的不只是為家人編織溫暖的衣物,她們還想要改變世界。這些女性不是知名的藝術家,也許是早上搭地鐵時和你並肩的上班族婦女,或是提著菜籃上市場的全職媽媽。參與毛線轟炸運動的女性,一開始只是想用柔性創意軟化剛毅的城市,於是一點一滴用小小的毛線作品嘗試「編織城市」(Knit the City)。對於保守內斂的英國人來說,編織品屬於不侵害物質,不會損壞公共建築,且經過一段時間的風吹雨打,毛線會逐漸退化消逝,只留下短暫的美好畫面,因此英國政府並無強力阻止。而推動「編織城市」的女性公共藝術家 Lauren O’Farrel,則將作品用影像及照片留下紀錄,讓創意與微笑保留下來。如今毛線轟炸運動已經在溫哥華、西雅圖、舊金山、柏克萊及西班牙、澳洲、德國等地全面啟動。
毛線轟炸運動背後還代表許多意涵令人深思,有人認為妝點城市與塗鴉惡搞其實只有一線之隔,但是當城市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樣貌,不但能夠替城市宣傳,甚至還會讓原住居民引以為榮,換句話說,「毛線轟炸運動」是一個愛家愛鄉的行動。
我想起 2012 年夏天到蘇格蘭旅行,那是北蘇格蘭靠海的小鎮,七月的天氣卻像是台灣的冬天,陽光下的冷風令人哆嗦打顫。我住的青年旅館同時也是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正當我拖著行李疲憊地安頓好,聽到外面熱鬧嘈雜的聲音,循著聲音看到一群其貌不揚的一群婦人,以及散落一地的碎布和毛線,繽紛五彩的顏色馬上吸引我的目光,原來她們是編織俱樂部的會員,正忙著為即將展開的募款活動忙碌著。編織俱樂部的發起者是一個熱愛家鄉的志工 MO,她爽朗的笑聲點亮了她陰鬱的外觀,她說,每到冬天蘇格蘭冷得像冰庫,大家不願意出門,久而久之心情愈來愈低落,所以想到成立編織俱樂部,每周定期一起聚會,一邊編織一邊聊天,中間還有快樂的下午茶時光。
編織俱樂部參加的成員多為有家庭的老小姐,每個人都有繁重的編織工作與想要完成的作品,如果沒有有紀律地參與聚會,彼此激勵,可能很快就會放棄編織;再加上毛線愈來愈貴,若真的想要織一件理想的衣服,不如去買還比較快。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更珍貴。編織俱樂部有個俏皮的名字很叫做「編織爛人」(Stitch’n Bitch),來參加的老小姐們總是盛裝打扮來聚會,而且「邊打毛線邊抱怨」但是各個都很開心。每個人參與一次聚會只要交一英鎊,這筆錢作為買下午茶點的基金,等於是用一個銅板就能夠買到一段快樂時光,而且還能夠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
台灣也許不夠冷,對於羊毛編織無法有太多的情感,然而在北國許多國家來說,編織是串起人與人之間愛的表現。也許我們也可以想一想,如何用我們的方式讓城市更漂亮!
文、攝 林珮芸
圖片提供 www.knitthecity.com
林珮芸 在英國念了戲劇碩士,看戲、寫作和登山是這輩子最愛的事,於長野縣成立生態旅遊工作室,推廣環境教育和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