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人誌遇上CCC

 

撰文=黃健和
學的是電影,做的是漫畫,單車騎過台荷法,喝酒飲遍黃白紅,有可能是台灣參加過全世界漫畫展最多次的人。現為大辣出版公司總編輯,2013法國安古蘭漫畫展台灣館策展人。

最資深的同人誌團隊,在最年輕的同人誌集會場合,相片中 四位男士,含筆者(圖左戴鴨舌帽),歲數逼近200歲。
最資深的同人誌團隊,在最年輕的同人誌集會場合照,相片中四位男士,含筆者(圖左戴鴨舌帽),歲數逼近200歲。

你去看過同人誌會場嗎?

那個青春洋溢,神魔共存,漫畫人物紛紛從平面走出於現實登場的活動;可能是在台北台大體育館,可能是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場外是熱鬧繽紛的Cosplay扮裝活動,或一、 二人或群組呈現,裝扮者與拍照者各自開心。場內是二創攤位與原創攤位,個人展場/社團販售/原創作者均各自展示能量與人氣。

想知道什麼是青春無敵(大叔們口水直流)的場景,你該去看一趟的!會去同人誌,真的是因為工作,一個漫畫編
輯的工作。

第一次參訪應是1993年,那個時候,人在時報出版任職漫畫編輯。剛結束《星期漫畫》雜誌的編務工作,隨之而來的是漫畫版權時代的開始。

那是個漫畫出版活力十足的年代:台灣漫畫創作力旺盛,蔡志忠持續畫作中國經典,鄭問畫完《阿鼻劍》後前往日本講談社創作《東周英雄傳》,傑利小子接洽美國黑馬漫畫出版公司;台灣現場,游素蘭繼《傾國怨伶》後續作《火王》,林政德開始其成名作《Young Guns》的連載,《腦筋極轉彎》每天困擾著眾家爸爸媽媽。

日本漫畫《七龍珠》當紅,《灌籃高手》剛開始登場,自己參加過集英社的年度大賞活動,還來的及拍拍出道不久的井上雄彥肩膀說:加油,很棒!

1993那年,台灣還沒怎麼出現同人誌聚會:但日本東京晴海會場已是二十萬人聚集的同人誌集會現場。在拜會完眾家日本出版社後,也很好奇的去排了兩個小時的隊伍,等著入場。感想:人很多,日本女孩很可愛;數千個攤位中,畫技高強的頗多,但要在裡頭發現如Clamp般的創作組合,這比撈砂金還難。

台灣的同人誌興起,反而是在台灣漫畫雜誌衰退後才開始的。

前陣子與開拓動漫祭蘇微希聊著這些陳年舊事:1997,CW(comic world)開展;2002,FF(fancy frontier開拓動漫祭)於世貿二館登場。

漫畫閱讀與漫畫創作的互動,很難說清楚是何種的因果:是因漫畫當紅作品的退場,導致漫畫閱讀熱潮的退燒;抑或是數位時代來臨,遊戲與電腦吸引了更多讀者玩家的目光。可以確定的是,當《七龍珠》、《灌籃高手》等漫畫退場,日本集英社ShonenJump周刊的銷量,從當紅的653萬份,一路下滑至230萬份。而引用眾多日本漫畫作品的台灣漫畫雜誌,當然也在同一時間衰退而紛紛停刊。

當漫畫家逐漸不再成為年輕人的志願或夢想,畫漫畫這件事反而成為輕鬆許多的娛樂選項。同人誌約莫是在這樣的氣氛裡,逐漸成長。有如校園社團活動般的玩樂性質,漫畫創作與Cosplay扮裝,裡應外合的成就這種如同參與演唱會般的熱潮。

最近幾年,同人誌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裡。有時,是因為當年的合作伙伴漫畫作者們,竟是以同人誌模式重返漫畫創作現場;有時,是要拍攝安古蘭參展作者們的日常樣貌,也走了幾回活動會場;有時,則是在實踐大學授課時,同學們訴說著她們的參展與創作。

同人誌,宛如外百老匯或外外百老匯般,提供著創意/能量/創作者,給逐漸萎縮的台灣漫畫注入新的活水泉源。

 

《CCC》,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一本奇特的漫畫雜誌。奇特的原因有幾項:

一是在這幾乎沒人看漫畫雜誌的年代,竟然有漫畫雜誌出版(2009﹣2012)。

二是出版的單位,中央研究院。

三是漫畫創作者,幾乎是沒有聽過名字的新人,大部份出自同人誌。

四是故事的內容,幾乎都是數百年來的台灣史料為題材。

 

以2012年八月出版的第十輯《華麗的壯遊》為例,邀了十位插畫家介紹台灣歷史上或著名或無名的人物:比如YinYin所繪的台灣首席攝影師──彭瑞麟;Lyrince畫的「鍾理和與美濃菸業」;蚩尤則以誘人女體繪製了擬人化的澎湖天后宮⋯⋯。

此外也邀請了十位漫畫作者,繪製十篇一兩、百年來有趣的台灣地理及旅行。捲貓以熊/鷹/獅各自代表的台灣人/美國人/英國人,訴說鵝鑾鼻燈塔的故事;李隆杰以誇張的造型及畫面繪製「愛在機車之海」,呈現1913年的台灣首次機車旅行;Akru則以講究的場景考據與人物服裝,重現1927年《台灣日日新報》所主辦的「台灣新八景」選,是為「百畫堂系列──森之憶」⋯⋯。柘榴以大富翁遊戲模式,重新敍事三百年前郁永和的《裨海紀遊》,亦是教人讀來,樂不可支。

「這本漫畫雜誌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問著CCC的策劃人黃冠華。

這兩年,因為籌辦安古蘭漫畫展台灣館的活動,與冠華碰過好幾次面。前幾次,都是我們過去中研院拜訪。在南港,綠草成茵的學術環境下,倒底是怎麼編一本漫畫雜誌呢?真的是一直感到好奇。

「可能,都是意外吧!」他說。

起因是他所任職的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接下了一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的推廣項目;這一組人想著,如何讓年輕人可以接受這些略顯嚴肅而枯橾的台灣史料研究成果⋯⋯(嗯,這個聽起來,是很難!)。

同期的各個單位,都各自做著不同的研究呈現:故宮拍過電影,國史館推出紀錄片,與桌上遊戲⋯⋯。這組人試過以動畫呈現,效果並不佳;那漫畫呢?如果以漫畫雜誌的方式,來呈現數百年來的台灣史料研究。

這個六人小組,顯然很愛做研究;於是開始研究國外漫畫雜誌的呈現可能:日本講談社《Morning》雜誌,飛鳥新社的《SS》,村田蓮爾的《Robot》⋯⋯;這本漫畫雜誌,最後決定以短篇漫畫的合集型式來呈現。

第一期的CCC於2009年一月的同人誌集會登場,以填問卷的方式免費贈送。第一位敲定合作的同人漫畫作者,是同人圈的大手Akru;台大人類學系畢業的女性作者,對昭和時代的台灣深深著迷。第二期開始,決定以主題方式來呈現:日本時代的那些事。

第四期《異人的足跡》、第六期《台灣女性百年風貌﹣百年芳華》、第九期《百業職人》;均是光看題目,就令人有著閱讀的衝動。

CCC邀約了同人誌的各家年輕創作者,參與這些主題的進行與繪製;最年輕狂想的漫畫創作遊戲,於是碰上了台灣最學術深沈的風俗研究。他們希望每一期都有著不同的年輕作者參加出現,這個想法,促使他們與眾多同人誌作者連絡,最後共有五十位作者參與CCC。

2012年八月,第十期《華麗的壯遊》出版後,中央研究院的這個漫畫雜誌出版計劃到此告一段落。CCC的後續運作,則將移至蓋亞出版進行。

同人誌,最日本模式的社團集會及創作型態;CCC,最深沈的台灣研究遇上最活潑狂想的年輕創作;當同人誌遇見CCC,彷彿是台灣漫畫一個新世代的開始。▍

備註:2012年法國安古蘭漫畫展台灣館參展作者20位中,有捲貓/鐵柱/李隆杰/陳弘耀/YinYin/巴拉圭毛虫等六位,是同人誌的常客。2013年安古蘭台灣館參展作者八位中,有艾姆兔/蚩尤兩位出自同人誌/ CCC。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