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紀一甲子的樂隊
遇上爵士樂老師


一個樂隊 音樂的衝突與新生


11 4
雲林縣莿桐鄉的孩沙里的「一甲子西索米樂隊」團員們在粉紅色的波斯菊花海裡演奏樂曲。


儘管音樂的融合已經屢聽不鮮,千變萬化。但在雲林縣莿桐鄉的孩沙里,有一段音樂融合的熱鬧鮮事正在上演。爵士音樂家李承育,遇上了一群西索米樂隊,團員們還都是年紀超過一甲子的長輩,你說有不有趣?雲林縣政府以「草根藝術祭」邀請駐村藝術家,將這二個現代人無法連結的音樂形式,碰撞出火花。

第一位主角是西索米樂隊,常見於台灣的婚喪喜慶,因為吹奏的樂曲多半有 SI、SO、MI 三個音,所以西索米行業的人就用這樣的名字來介紹職業。第二位主角則是爵士樂。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早期紐奧良爵士也是在婚禮或喪禮時以進行曲方式演奏的音樂,跟現在的西索米是有共通的。駐村藝術家李承育用這個共通點,讓團員們練習爵士樂,將紐奧良的元素放進來。

莿桐鄉孩沙里樂隊由已故廖主矱團長草創於日據時期,他當時鼓勵孩子們學習樂器,以前在鄉下沒有繼續升學的都會去學習音樂。後來學員開始接戲班、婚喪喜慶。就這樣,一個帶一個,一代傳一代,在雲林縣傳出了名聲,早期這些不識字的居民,由這樣的方式貼補了家用,熱絡了情感。

駐村藝術家李承育來到孩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引起這群長輩們對音樂開放的興趣。李承育老師第一次放的歌是 Glenn Miller 的《In themood》,60 幾歲的團員們第一次聽到如此輕快的歌,直嚷太難了。速度是西索米進行曲和爵士樂這樣的輕音樂最大的不同。進行曲有速度限制,西索米有時需要配合陣頭,在行進中吹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演奏必須鏗鏘有力,與爵士樂有的輕柔之分是截然不同的。曲調的輕重緩急,就成了樂團接下來最需要調整的方向。團員林素琴女士還會幫忙指導團員,縱然不諳樂理,但她是這樣形容樂符─「老師演奏到一些轉折,不會是吹直角,是圓融的滑過去,遇到角不是跑過去,而是繞過去」。貼切的指出,只用單一節奏吹奏的他們,和爵士樂的不同。此刻,音樂是國際語言,沒有隔閡,只要大家喜歡音樂,就會跟上。

充滿戲劇性的調和才剛開始。樂團接下來要改變的,還有大小聲的音量變化、音符的長度、節奏的層次。李承育老師認為示範是最直接的,像學語言一樣,反覆的複誦,就會慢慢的學到那個音。在教學時,比如說這個音是長的,大家就把這個音吹長一點,老師示範一次,帶大家跟著吹奏。或是老師,帶了調音器來教學,取代了團員們過去只用聽覺界定音準的耳朵;用節拍器,去改善不穩的拍子,慢慢對在節拍上。

還有一個樂隊從未有的練習方式,老師要求團員們單獨吹奏給大家聽。頭一次,團員們都緊張得要命,團員還會半開玩笑的說:「老師,我頭有點痛,我可能要回去休息,我可能需要救護車⋯⋯」。但在老師半哄半鼓勵下,堅持團員表現自己的機會,同時可以幫助團員們的聽覺放大,大家一起合奏時,並不知道自己吹奏的如何。當然,大夥練習中,只要有一個人稍微合乎老師的標準,大家就會一齊拍手,給予鼓勵。許多事都慢慢在改變,有時候,音樂沒有對在一起的,團員們還會主動要求再來一次。

「演奏樂器讓我不會得老人癡呆症」年紀 75 的小喇叭手王清山先生如是說。甚至醫生告訴他每天吹奏十五分鐘,對心臟很好,有益健康。王清山先生還說當他們在練習演奏時,里民都聽得到他們練習的音樂聲,有時甚至連家裡的電話聲都聽不到了,老當氣壯的驕傲,在這樣的敘述表露無遺。

孩沙里長輩樂隊們非常好相處,老師每次回去就載著整車的菜回去,這些蔬果都是里民自己種的。有時是伯伯給了一袋的紅番茄,下次,是婆婆給了一籃的紅蘿蔔。

三月前有空時,不妨也來孩沙里走走,這裡有一大片黃色的向日葵花海,紫色粉色繽紛色彩占據的波斯菊花田。其他時節來到此地,也有很棒的物產景緻等待你欣賞。

來到此地,你可能也會聽到響徹雲霄的餘音,開始繞了樑。



樂隊表演影音請連結粉絲專頁草根藝術祭







 徐寶



徐寶 高中念的是最不切實際的表演科系,大學念的是最沒有前景的電影科系,人生都在做不切實際的事,至今仍活得好好的。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