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綠色旅行 葉片有奇香的守護之樹
撰文=王常怡
曾從事旅遊報導將近15年,現在投入農學與食育。臺語不輪轉卻跑去採訪老農、日頭曬不得卻跑去臺東「半農半X」,嚮往「不上班、只下廚」的日子。
攝影=韓承燁

在臺北盆地的中心,很多上班族以咖啡迎接每個早晨,磨豆、沖泡、倒入牛奶,最後,灑上風味獨特的肉桂粉。而在臺北盆地的邊坡,則有一群農夫,以土肉桂涵養著水土、默默守護著此一臺灣特有樹種。
造訪土肉桂農園前,我翻開植物百科,先做功課。古希臘人用月桂的小枝條編織成桂冠,授予競技會的勝利者,象徵著榮耀與勝利。而同屬樟科的肉桂亦不遑多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香料之一。
聖經舊約的出埃及記,記載上帝曾取肉桂等四種上等香料與橄欖油調和,做成聖膏油,塗抹聖所的法櫃與器具,以保持聖潔。在文學、民謠中,肉桂更經常代表著自由與熱情的意象,巴西文學家阿馬多(Jorge Amado)曾寫下《丁香與肉桂的女郎》名作。
那臺北與土肉桂的淵源是從何而起?「九二一地震之後,為了加強水土保持,台北市農會開始鼓勵農民種植土肉桂,因此民國93年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及台北市農會輔導成立臺北市土肉桂產銷班第一班,班員們致力於研究土肉桂特性,為創造附加價值,台北市農會多年來也積極研發行銷土肉桂相關商品,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帶我爬上小坡的高班長簡單說明了土肉桂的栽種緣由。(註)
步道兩側蒼翠的土肉桂與肉桂一樣,都有著濃郁的香氣,我摘下一片葉子搓揉嗅聞著,但因為是台灣原生植物,所以名稱前加了一個「土」字。呼應著這個名字,土肉桂有很好的護土功能,根系發達,能深入土中一公尺甚至兩公尺,因而肩負重任,成為守護大地的保育樹種。
高班長說,土肉桂根部深而廣,能緊抓住泥土。除了抓地力強,土肉桂的另一個保育價值是有機。臺北市土肉桂產銷班第一班已經有5人拿到有機認證。原來,土肉桂的生命力極強,少有病蟲害,它獨特的氣味,令昆蟲不喜靠近,農民也就不需要噴灑農藥。

土肉桂獨特的辛甜風味來自「肉桂醛」,為順利提煉出高含量的肉桂醛,在種植土肉桂的第三年,產銷班與朝陽科技大學合作,每個月採收一批土肉桂的枝葉去檢驗。經過一整年的研究發現,每年11月到隔年的1月是最佳採收時機。
目前臺北市土肉桂產銷班第一班有16位班員,種植區域主要分佈在北投、士林、南港、大安、景美、木柵等地區,總面積達十公頃。高班長開玩笑說:「像臺北市中心都是高樓,當然不可能種植土肉桂。」但他的土肉桂園距離捷運萬芳醫院站走路僅僅十分鐘,比起一些山高水深的景觀庭園咖啡館,還更靠近市中心。
就像旅行時,發現京都四周仍有綠色良田的驚喜,整個園區坡度約35度,一步步登高點也不累,加上綠樹成蔭、綠草如茵,漫步其間非常舒朗。還有更大的發現,不只有土肉桂,園子裡還有為數眾多的咖啡樹,已經轉紅的咖啡果實可愛又誘人。怎麼也想不到,臺北市竟有這麼滿山坡的咖啡樹與土肉桂。卡布其諾的男女主角竟然都到齊了。
除了咖啡,經過萃取提煉的土肉桂還可以製成茶與酒,喝起來爽、甜、辛、潤,口感豐富多元。藉此也喚起了我的味覺記憶,在西方餐桌上,肉桂一直是出色稱職的配角,像可樂、肉桂卷,少了這一味可不成。尤其在瞭解到臺灣在地的土肉桂,還有這麼優質的水土保育功能之後,這股「土」味,似乎更顰齒留香、讓人念念不忘了。▍

註:現任台北市農會理事長李國鈞於擔任產銷班首任班長期間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