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團】空間展現個人意志 老屋、暗房、光影是生活的必備

Cover story  The Room of One’s Own

黃俊團
團團影樓負責人,常拍攝樂團、時尚、人物與街頭。大學就讀實踐服裝設計,承接系所同學的攝影案,奠定以攝影為職業的開端。曾出版《黃俊團的一瞬千擊攝影集》。

 

兼具工作與生活的空間,黃俊團巧手改造,呈現充滿生命力的空間層次。
兼具工作與生活的空間,黃俊團巧手改造,呈現充滿生命力的空間層次。

以攝影為職業已有四、五年,其實從沒想過自己的居家空間兼工作室有什麼特殊性,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空間往往是個人的表徵,我不太會講自己是怎樣的創作風格,讓客戶來看看就知道,省去很多溝通成本。

過去我住在板橋,為工作方便而搬遷到臺北市。找尋了兩、三個月,恰巧知道這間三層舊公寓的二、三樓要出租。我把二樓當攝影棚,三樓鐵皮加蓋則是我的居住空間與會議室。看上這裡是因為我喜歡它的斜屋頂,以及無隔間的格局,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規劃、自己動手。利用淘汰的舊滑板所打造的桌子、二手傢俱店購置的古董沙發,在有限的預算中,實現自己的生活樣貌。

我用好市多的展示架作為客廳與臥室之間的隔屏,劃為楚河漢界,前面是兼具工作、開會與生活的場域,後面是生人止步的臥室和陽臺等私人空間。我將褪色的木地板重新染色,用汰換的舊滑板做會客桌,還把六個回收棧板拼接起來當成床架。

也許是直覺式的個性使然又預算有限,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所有物件是因應機能與需求,自己慢慢蒐集、特別打造的,所有林林總總加起來大約20 萬左右。有人問我為什麼傢俱都可以自己做,其實我想每個人都一樣,只要失敗、哭過幾次就會了。

三樓空間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風格,如木頭、鐵櫃、滑板、民族風布簾、二手傢俱等等。樓梯入口醒目的民族風布簾其實是為了擋住流失的冷氣。它是我在東區的小店購置的,雖然並不特別鐘愛嬉皮風,但卻嚮往穿越美國的66 號公路,看到這塊簾幕,就代表著心中還有段未完的小小旅程。

而樓梯則漆成紅色,這連結著高中畢業後第一 次在設計公司上班的經驗。這間企業的標準 色是朱紅色,三米高的正方形,在簡單乾淨的 空間中有一大塊單一純然的色彩,當時覺得好 帥。雖然曾試過以藍色取代,卻遠不及紅色的 強烈與鮮明,也成為我改造空間絕對必備的選 項,即使換了三、四次住處,家中一定會有一面牆固定是紅色的。

而空間的留白處,就懸掛和貼上我喜歡的攝影與海報,例如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等藝術家的作品。裱框海報是我第一本攝影作品集的封面,還有幫許多樂團所拍攝的專輯照。我總覺得以低預算拍攝作品,反而有很酷的效果,一 切都很隨興。

家裡最讓我感到放鬆的場域,除了種植著許多 盆栽的戶外陽臺以外,就是廁所了。因為工作需要一個拍攝場景,剛好原本的廁所連洗手 檯都沒有,我就自己動手改造,撿木板當成桌 臺,用螢光紙包覆燈管,尋找相應的龐克曲風 歌詞與符號,成為壁面塗鴉的搶眼視覺,弄完 之後,我覺得我的廁所很「ㄎㄧㄤ」。

要說未來最理想的空間形式,我最希望的是擁有採光。雖說喜好昏暗的空間,甚至在工作時只會點盞檯燈,然而光影的變化、戲劇性的效果一直是我最想要的空間形式,就像是日本小 說家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吧。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