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設計師的 傳統創新選物邏輯

Cover story Many Items in Daily Use

口述=林桓民
出身古都臺南,曾在日本、法國兩地參與設計研習,對於美學設計有獨到見解,擅於揉合東西方元素,成立「三點水文化創意」至今正好滿三年。

位於臺北城中藝術聚落的辦公室樓下有一整面落地窗,午後靠窗而坐,美得像一幅理想生活畫。
位於臺北城中藝術聚落的辦公室樓下有一整面落地窗,午後靠窗而坐,美得像一幅理想生活畫。

如果談論到生活美學跟現在的事業,研究所生活會是比較明確的起點,奠定往後人生方向,直到 2011 年 12 月正式成立「三點水文化創意」,以設計服務為營運主軸,將工藝結合時尚,利用設計風格與品項吸引客戶,再利用營收來開發更多新產品。會選擇「竹」作為主要創作材料,其實是經過仔細考究的。

開發產品初期首先要尋找獨特媒材,究竟有什麼材料是在地特產,好比是陶瓷之於中國景德鎮。早期竹就是窮人的木頭,臺灣的地理環境很適合竹子生長,家家戶戶都有竹製品,有些器具至今仍堪用,於是易取得、耐用性成為選擇竹材的主要原因。在從事任何形式的創作前,必須要對質材有相當程度瞭解,尤其身為產品設計師,更要懂得擅用材料特性。竹子由無數的纖維組成,生長快速,極富彈性,是絕佳的創作質材。

設計產品時,我始終謹守「五十、五十」的比例原則,擁有自然溫潤特性的竹材,就搭配冷冽的金屬、皮革、橡膠、塑料等材質,反而更能烘托彼此。這應該跟學習背景有很大關係,在研究所畢業後曾到日本品牌 Metaphys 總部實習,雖只有短暫幾個月,與本地新人一同從倒水、打 掃、提前到公司為前輩手沖咖啡,在做設計相關工作前,學習到嚴謹的職場倫理。之後也因企業贊助獲得前往法國參與設計研習營的機會,從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突然被宣佈解放。

霎時間對於隨性的生活步調有些不習慣,西方論調是說在無壓狀態,才能釋放創作能量的最大值。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共同居住於此,盡情享受農莊愜意生活外,也要定期提交創作進度,研習課程結束後需發表作品,是再新鮮不過的體驗。派對、美酒與佳餚並沒有耽誤本業,反倒激盪出精彩的創意火花。在大腳決心要往商品設計領域一踏之前,日、法兩地如此極端的創作體驗,一東一西、一收一放,於是「平衡」變成是我的直覺反應。

這也影響到生活中挑選物件的原則,通常結合當 地文化與特色的商品會特別吸引我,像是辦公桌上一只常用的水杯,就是從景德鎮購得,外部 上釉仿製紙杯做出皺摺形狀,是現代的詮釋手 法,細看杯內卻發現是以傳統陶瓷製成,恰好符 合先前講的「五十、五十」原則,創作邏輯影響 到選物眼光,是很微妙的磁場相吸。

私生活中對於用品的選擇也離不開這個標準,俐 落外型、鮮明配色就很是我的菜,不知不覺中 從辦公到起居空間,為自己累積不少風格相近的 物品。細節設計是否蘊含巧思是我會認真著眼之處,一個好的產品,也必須要是功能與外型並重,要在藝術與實用間完美折衷。

在某種程度上我算是工作狂,平均每天睡眠時間 僅有五、六小時,白天會安排業務會議,入夜後才是創作的黃金時段,習慣在安靜無聲的狀態下發想設計。這幾年因為工作緣故,必須時常往來世界各地,通常我會多留幾天,化身觀光客探訪 美景,旅行始終是最佳的養分汲取,美與眼界兩者間有著絕對正向的相互關係。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