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端】臺北上海灘邊的ㄇ字小巷亭 清晨到深夜有說不完的故事

Cover story Listen to the voice of the old streets

譚端
香港人,偵探書屋老闆,別號探長杯杯。翻譯過偵探小說、魔幻小說,身兼記者、紀錄片導演,對推廣類型文學負有使命。曾許下願望,希望至少待三年,一年拍一支紀錄片,為大稻埕做些什麼。

撰文=伊萊莎
攝影=簡子鑫

 

_MG_1642
工作一段落,譚端常去巷口的愛玉冰老店,喝杯杏仁或福圓茶。

我原本是港媒《陽光衛視》派駐臺灣的記者,兩年前落腳於圓環邊上的老城區,開設了一家書屋。直覺這裡是一個能產出故事的地方,以一個外地人的眼光來看,整個大稻埕可以定義為臺北的上海灘,明明離北車、西門町那麼近,應該像中環般繁華鼎盛,如今卻像被遺忘的角落,有如一塊沉下海底的陸地,但這寂靜黑暗正是孕育故事的溫床。

一頭栽進去,也是因為看上老建築與書店氣氛很搭,書屋這棟老建築大約興建於在 1950 年代,門樓有廊柱的建築是彼時的風格美學。進駐之後,發現這條與小巷亭連成ㄇ字形的小街巷果然臥虎藏龍。住在附近的「教授」鐵道專家洪致文老師也是一位奇人,聽他說書屋所在的小巷其實是清朝的一段鐵路,但這排有亭仔腳的三層洋樓,是日治末年臺北歷經大轟炸後蓋的。當時日本政府怕炸彈毀掉主要的建物與街道,造成大火 延燒,於是將南京西路以北和以南巷弄的木造平房拆掉,這一帶在 1943 年前後夷為平地,而書屋隔壁的小巷亭巷弄也才出現雖然現在難以想像,但從清朝一直到日治、國民黨來臺,一代人物如孫中山、梁啟超,以及騷人墨客、流亡份子、投機冒險家、商人買辦當年通通都聚集在大稻埕一帶。

印象深刻的故事之一就是中國默片時代最著名女演員阮玲玉的情人唐季珊,原本叱吒於上海灘。國共戰爭後來臺,從茶業富豪落魄為浪人,皆靠大稻埕友人接濟。最後一次有人看到他,就在這邊上,已經不知所終。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在這裡有太多太多。

不要看現在這條巷子到了晚上六點就一片寂靜。其實南京西路這一帶在日治時代有好幾家戲院,書屋的小巷原本是寧夏夜市的一部份,曾經一天有五千人次流動;圓環拆掉後, 一路延伸過來的熱鬧硬生生地被切斷;但相對能在小巷中存活的小吃攤都是真正的老店,像巷口那攤愛玉冰,都傳承三代了。

儘管繁華不再,但小巷的白天仍然生氣勃勃,各色什貨、五金材料批隱藏在巷弄間。偵探書屋對面的小說漫畫店其實是大批發商,從早上八點開始就有貨車分送到全臺的租書店,想買最新、折扣最多的漫畫到這裡就對了,儘管現在市場萎縮僅剩下兩家,進出貨仍忙碌。

 

而我的小巷一日生活是從午后開始。早上寫作和採買食飲雜貨後,會到小巷的水餃店解決一 餐。下午來店裡的客人,很多都是推理文學的愛好者,或相關出版影視從業人員,雖說網路購書取代了實體通路,但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才更真實美好,書店不應該停留只是賣書,經營成類型寫作、文化傳承與產業媒合的空間才是我希望的。

當下午工作到一個段落,我會牽著店犬阿嘉莎到附近散步,到巷口的小攤喝杯福圓茶,轉轉繞繞,抬頭看看老建築的紋理,感受巷弄人家的生活氣味。傍晚有朋友來訪,會帶去小巷亭吃壽司和生魚片,這家 30 多年的臺日式料理店,從三桌發展到三間店面,晚上收攤後,偶會瞥見好幾部名貴的跑車和重機,彷彿繼續訴說著臺北的傳奇。

偵探書屋其實是一幢長屋,被房東一切為二,前後各有出口。隔著一道牆就是小巷亭對面的小酒館,收工後常去喝一杯,轉換心情。同樣是外來人口,年輕人的進駐,為老街巷帶來了新想法與客源,大家因為喜歡這裡的氛圍而留下來,也都在想辦法讓自己生存,且活得更好。

一邊喝著啤酒,我腦海中也不禁構思起屬於老城區的推理小說。有個人在老屋裡意外身亡,所有人互相推責並將可疑人物指向外來人口,然而其實……或許只是因為誰偷了誰家的盆栽,甚至是小狗老是在門口尿尿而產生了殺機,唯有等待喜愛推理的人,靠著抽絲剝繭,去發現其中不能言說的祕密⋯⋯。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