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1 Life as a house
與植物共生的田中祕密基地
┃ 吳崑瑞 ┃

吳崑瑞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畢業,熱愛空間創作,更喜愛用植物作為空間的創作元素。在從事設計工作之餘,也是植栽品牌小山舍的園丁。
從小生長在農村的我,一直想幫家人在農田上蓋個小工寮,好方便他們在農忙時可以獲得片刻舒適的休憩,也可以存放農具,農暇之餘,也可用於享受田園生活。我求學過程都是念建築系,對於空間的創作、實驗、規劃一直都是我熱愛的興趣,因此與家人討論後,決定返鄉親自動手建造一個有別於一般農田工寮的實驗型小屋。 家人一開始決定蓋工寮的想法非常簡單,以「收納功能」為最基本訴求,本來規劃用廢棄鐵皮與鋼骨隨意搭建一處能避雨、置放農具的空間即可,也沒有特別的經費預算。
我覺得這個「廢物利用」的概念相當好也相當環保,所以就沿用了這個作法,撿拾廢棄材料重新整理後再使用,因此時間也拉長了約半年才搭建完成,但整個建造過程卻變得更有彈性,而不是像一般建造作業,設計好然後幾個月內就能快速完工。在建造及撿拾材料的過程中又激發了我了許多突發奇想,也讓小屋的經費降得非常低、形式樣貌也更加多元。

建造小屋的過程完全是從無到有,在田間的一塊小空地,一個人從早到晚在田野中慢慢地搭建出雛形,雖然辛苦,但期間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例如夜間在焊接鐵框架時,突然出現了幾隻野兔在田園裡覓食,夜裡片刻休息的時候,抬頭仰望天空發現滿天星星,這些都是平時很少會留心看見的景色。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建造的過程中,有位附近的老農過來表示願意與我搭建小屋,並提供他過往在鐵工廠工作的經驗。在施工的期間,我們聊起這塊田地的過去與現在,讓我因長期生活在外,逐漸造成與家鄉的人事物疏遠,又重新開啟了新的連結。
我在建造前不斷思考著,對於這片田地上該呈現出什麼樣的小屋及空間氛圍?於是我將空間創作與對植物的熱忱結合起來,進行這棟小屋的設計。建築材料上選擇大量具有溫度的松木搭配工寮常見的鐵料,形成一個有別於農村地景印象中的制式房屋。
搭建完成後,經過小屋的農人總是說:「你這個房子看起來比那些鐵皮做的舒服多了,以後也想來用木頭蓋,也會比較想待在裡面。」木構的確給人的感受是溫暖,容易放鬆心情的,我與家人在小屋休憩時,時常一待就忘記時間,總覺得小屋就像是家一樣的具有溫暖與安全感。

在進行小屋空間實驗的過程,我比較在乎的是植物作為人與空間感知的連結性,在現代高度工業與科技資訊發展後,植物逐漸被摒棄於人類生活圈之外。我試著以植物來作為空間延伸的素材,讓植物成為形塑空間氛圍的媒介,也藉由植物的挑選與種植生長後,營造出不同空間屬性與氣氛。這棟小屋讓我比較感動的是,那些蘊藏在小屋周邊景象中的默默生息,植物不斷地在靜默之中生長著,隨著四季變化,營造出多變、多樣、多感的人與自然共構下的生活場域,這是自己動手蓋、不管是家人或自己使用,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口述、攝影 吳崑瑞
撰文 蔡岳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