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
口述=杜昭賢
廣告業出身,卻執著於純藝術,在臺南經營藝廊20多年,早年曾到舊金山學攝影,難以忘懷故鄉之美,近年致力於城市藝術空間開發。

從小在中西區長大的我,親身感受這地方的流轉起落,經歷過舊時臺南最繁華的年代,也許這樣的成長過程,讓「美」這個字,一直離不開我的生活,也影響到後來選擇的工作。剛畢業時作過房地產廣告設計,不過若要談琢磨美感,應該要往回推到開家飾店的時期,時常往來各國找尋美麗的家居物件,訓練出一身鑑賞的好功夫。不僅服務私宅,也時常為商業空間配置畫作與藝術品。當時店舖營運狀況還不錯,也證明自己的眼光是有市場的,於是萌生要開藝廊的念頭。
也因為長期從事藝術相關工作,幾乎與臺南住民的生活美學同步成長,或許是古都文化長期薰陶,多數人都有一套鑑賞標準,對於收藏總能侃侃而談。說來也有趣,初期在經營藝廊時,對顧客輪廓總有個想像,不過很快的就被現實顛覆,藝術、傳統文化與生活在臺南是三位一體的,無關階級、地位。
有位老顧客身份是公務員,為一圓幼時的畫家夢,決定把存款都拿來買藝術品。他喜歡新銳藝術家的作品,下班沒事很常到藝廊走走看看,一旦看上某件作品,就會把創作者名字記下來回家翻書、上網查資料,經過幾番鑑賞才會出資收購。經由喜愛、深入瞭解,最後決定收藏,待到增值後再轉手賣出,再用這筆錢買新的作品。十幾年來,一直都是這個模式在賞玩藝術,這是屬於他的生活美學,認真工作之餘,盡情沉溺在所喜愛的事物中,過得自在快活。
其實舉這個例子只是滄海一粟,真正讓我所感動的是,當初要重新規劃海安路時,實地拜訪很多當地居民,一提到老宅改造、建立巷弄文化,總是鴨子聽雷。當藝術家開始在街道旁、破碎的磚牆上進行創作,平時深居於此的老人紛紛出來主動幫忙,自發性拿著掃把、畚斗幫忙清潔,也不時遞上茶水。雖然不理解年輕人們在做什麼,老一輩的人卻自行解讀成這些創作會讓臺南變得更美,種種小事至今想到都仍能感到溫暖。若問起這臺南人有什麼迷人特質,人情味是絕對的,此外對於新事物抱著開放心態,並用渾然天成的熱情擁抱,是讓我最有感的臺南味。
臺南的美是很有內涵也很低調的,近年規劃過許 多城市藝術節,親身所見許多不可思議的臺南事,如早期的中西區海安路街道造景,到近年鹽水區月津港燈節、新營區藝生圳。我找了很多新銳藝術家,利用當地地景結合創作打造出老城新貌。此舉像是深掘一片古老地層,會不斷翻出許多奇人異事。時常見到老宅住民自己關起門來,默默的以創作為生活樂趣,書法、繪畫、木雕、編織、剪紙⋯⋯這些技藝絕非一朝一夕可練 成,真工夫卻藏於一般民宅之中。事實上他們有可能本業是賣麵、賣飲料,精彩創作平時就展示於自家店內,無關商業行為。
早年曾遠走舊金山為了進修視覺藝術,前後往來臺美兩地約有五年時間,不管到哪,都忘卻不了故鄉給予的安心感,臺南的溫暖總像是輕聲召喚,離開後總教人想念。所以始終都沒有打算要離開,甚至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來擦亮這座老城市的招牌,讓人更想親近,甚至遷居於此,一 同感受慢城無欲則剛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