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學市集有在地好味 2020-03-022017-01-26 一座市集 雲林三小市集口述 李宜倩文 葉思吟 攝 Paul Huang 市集凝聚農產者的豐厚情感據「農夫市集地圖」估計,臺灣營運中的農夫、農學市集超過70多個,且營運據點逐漸增加中。然而,各地、各種類型的市集各有所長,但主要目的不外乎連結,縮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位在農產生產地的雲林一帶,直到四年前,才出現了比較穩定經營,以推廣友善耕種的三小農學市集,成為生產者與生產者間互動的平臺。農友間藉由交換轉型甘苦、實作分享,讓市集的精神更為延伸豐厚。 大學畢業後,為了持續畢業製作的老空間活化專案,選擇留在雲林。但是我不喜歡別人因我是臺北人而另眼看待,希望能單純把我視為市集的連結者,真正應該被看見的,是那些一路上支持鼓勵我的在地手作者,以及友善土地的農友們。起初取名「三小市集」,精神內涵源自於「小人物、小土地、小滿足」三個小願望,當然,也因為這是最初我與雲科大創意生活系其他三位同學共同合作的計畫,從田野調查、召集攤友,乃至於在地物、農產品的包裝設計,我們均曾一起努力完成,即使後來各奔前程,但這美好過程至今仍是最好的寶藏。市集的開始,尤其感謝「御鼎興」手作醬油兄弟倆義氣相挺,回想那時候冒昧去拜訪他們,沒想到聊完想做的事情後,便獲得熱情響應,幫我們建立信心,踏出第一步。即使如今他們的品牌已相當具知名度,但依然固定出現在市集上,一方面可以站在第一線面對消費者,也希望與其他的農產品攤友互動,激盪多元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引入土鳳梨,開發有別於傳統醬油的清甜風味,為農產品故鄉雲林注入新鮮感與活力。比起串聯消費者與生產者,提供另一個消費空間的概念,我們更想創造屬於在地獨特性,豐富生產者資源的平臺,這也是在雲林這個地方能做,也應該實踐的一種群聚模式。換句話說,我們期待消費者來到這裡,能真正見識到生產者的多元面貌,生產者 與生產者之間,藉由每週的互動交流奧援,特別在有機、自然農法栽植上,形成 知識與經驗互助網絡,好比將紅蘿蔔、薑黃融入日曬手工老麵店產品中,隨著不 同產季,也作為當令有機水果茂谷柑、文旦與茄子集散轉運地。「三小市集」定期在雲林三小棟創意園區前舉辦,這裡過去是舊民防管制中心的防空洞,一度被作為劇團表演基地,獨特外型經常被認為貌似飛碟,我們因此在洞 口外彩繪意象插畫,許多人來訪後都會心一笑。由於市集的存在,越來越多人走 進這裡,認識雲林原來還有這樣有趣的地方。雖然這些年,市集能創造的金錢利潤有限,期間難免有人脫隊離去,親友經常問 我:「辛不辛苦?還要繼續嗎?」但我不以為苦,反而在人來人往間,感受到來 自四方的溫情。幾年下來,團隊始終巧妙地維繫在「三小」的精神上,而且從雲 林越界到嘉義,自市集擴展到固定展示空間,或許走得緩慢,卻依然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