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造電影歷史的音效大師─杜篤之

左一推薦
曾為記者,現任藝文活動行銷。
得了一種不吃甜點就會死的病,是一名暫時沒有貓的專業貓奴。

 

張靚蓓《聲色盒子》
張靚蓓《聲色盒子》

你曾想過,早年臺灣不同電影中的雨聲、槍聲、走路聲、背景說話聲,竟然不分演員劇情,都使用同一套音效嗎?幸好,出了一位認真、聰明又反骨的杜篤之,在臺灣新浪潮電影正盛時,自闢蹊徑鑽研電影錄音和音效手法,高超技術讓楊德昌、侯孝賢等導演紛紛指名合作,攜手將影片推上國際影展舞台,開展了「臺灣電影」的風光年代。

2004年,當絕大部分臺灣觀眾仍對電影音效一知半解時,法國「南特影展」已為他舉辦個人回顧展,此亦是該影展首度為電影技術人員舉辦回顧展。

究竟一名土生土長台灣人,如何在看似貧乏的藝術創作環境中,費盡心思窮則變、變則通?從土法煉鋼到超越國際,在專業技術與待人接物上,同時擄獲國際名導們的心?《聲色盒子》並非傳統傳記,作者張靚蓓不只寫杜篤之的生平,還以音效為嶄新落筆視角,同時為音效大師與台灣電影歷史作傳。

在音效尚未受重視的年代,杜篤之已展開對「真實聲音」的追求,宛如潛心修練的武林高手,獨自揹著錄音器材上山下海。不同海拔的清晨鳥鳴、夜半汽車穿行的唰唰聲等,盡是囊中物。並於1989年打造出台灣第一部全片現場同步錄音電影─《悲情城市》,引領台灣電影邁向嶄新的里程碑。

談音效,杜篤之曾說「你做了什麼,其實只有導演和你最清楚。」不過吳念真早年參加歐洲影展時,遇到一位影展觀眾問他:「Tu Duu-Chih在中文裡是錄音的意思嗎?看過的港台佳片中,錄音項目都是這個字。」

不只做音效,杜篤之還改變了傳統電影配樂觀,企圖只用音效、不用配樂,以避免觀眾的感動點被音樂統一。他說「沒有音樂的電影,可能你到最後一刻才很感動,所有情感是由你內在自我生發,是你自己的感受,而 非你直接或間接地被規範在某一點上要被感動;就像炒菜沒加味精,是個 『原味』。」大音希聲,約莫如此。▍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