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唱片封套的魔鬼密碼


┃馬世芳┃



很久很久以前,還沒有 MV 這種東西。年輕人聽唱片的時候,也沒有手機可滑,沒有臉書可上。早年唱片極少附歌詞(歌詞本得另外買)。樂聲轟響,無事可做,只能盯著封套端詳,一面抽大麻或者舔一點LSD(註),茫著聽,聽著茫。

左看右看,封套設計愈看愈像藏滿密碼,宇宙天地的答案一定都在裡面,歌手一定有什麼祕密要告訴我們。於是把封套顛倒了看,照著鏡子反過來看,斜斜地轉著角度看,自以為破解了「驚天祕密」。在那沒有網路留言板和臉書的時代,竟也有好幾則「封套密碼說」流傳極廣,到現在還有不少人言之鑿鑿呢。

比方 The Eagles 1976 年的經典專輯《Hotel California》唱片封底,是一幀旅館中庭的群眾合影。仔細瞧,後景高處陽臺窗中間,有個糊糊的陰影:樂迷傳說那是光頭山羊鬍的「撒旦教會」創辦人 Anton LaVey。再看右手邊樂團後面的幾人陰影交錯,正好形成長角惡魔的形狀。這就是鐵證:〈Hotel California〉這首歌,根本就是魔鬼崇拜!

Bob Dylan 的《John Wesley Harding》(1967)專輯封面和樂風一樣低調:一幀圍著素色底框的黑白照,瞇著眼的 Dylan 和兩位南美音樂人,跟鄰居木匠一起在樹林合影。不知哪位兼具眼力和耐力的樂迷,把封套上下顛倒,在背景的樹皮紋路中間看到了四位 The Beatles 團員的頭像(也有人看到耶穌像,或者耶穌受釘的手)。

消息轟傳樂迷圈,《滾石》雜誌還特別打電話給攝影師 John Berg 問他是不是故意的?他馬上跑去把原始照片拿來,一看驚呆:真的耶,樹皮紋路形成 The Beatles 的臉!他說:「你想看到,就會看到吧?」

The Beatles 的封套更是藏滿「密碼」,牽扯一則娛樂演藝史上最大的祕密:真正的 Paul McCartney 在 1966 年車禍身亡,唱片公司偷偷找來替身,The Beatles 卻還是在歌曲和封套圖樣,塞進大量「暗示真相」的「密碼」:《Sgt.Pepper》(1967)專輯封面 Paul 的頭上是一隻手,表示牧師在火化前的祝福。前景的花圈代表葬禮的裝飾,中間鼓皮上的 LONELY HEARTS 字樣用鏡子攔腰隔開,上下對稱著看,會變成 IONEIX HE<>DIE:這表示 Paul 已經在 1966 年 11 月 9 日(1-ONE-IX)死掉了(HE DIE)。

再看封底的四人合照,只有 Paul 背對鏡頭,這暗示會不會太明顯?1969 年《Abbey Road》專輯四人過馬路的封面,也被解釋成「出殯的行伍」:領頭穿白衣的 John 是大天使,夾在 Paul 前後的 Ringo 和 George 是「擡棺人」,Paul 本人手上夾著菸,暗示他「騰雲駕霧」,更重要的是他光著腳。除了天使,誰會光著腳?(多年後他說:那天很熱,我穿拖鞋出來,拍到一半乾脆踢掉了,不行嗎?)旁邊停著的車牌 28IF 就是「假如(IF)他還活著,今年 28 歲」,懂了吧!(其實他當時 27 歲⋯⋯)

類似這樣的「證據」,歌迷發明了很多很多,參照他們從歌詞字裡行間聽到的「線索」,「Paul is dead」儼然成為一門學問。可憐的 Paul 被媒體連番轟炸追問「你到底死了沒」,《LIFE》雜誌跑去他和妻兒在蘇格蘭鄉下的宅院採訪,做成封面故事,大標便是 Paul is Still with Us,「保羅還跟我們在一起」。

直到現在,時不時仍有年輕人問我:馬老師,聽說真正的 Paul 已經死了,而且有很多證據耶?我總說:就算是真的,這位冒牌貨的音樂實力也比正牌更厲害,算我們賺到。

1980 年代之後,這種「封面密碼」就漸漸少了。首先 MTV 開播,五花八門的音樂錄影帶,讓樂迷不用老盯著封套看了。隨身聽大流行,聽音樂不必再窩在固定的地方百無聊賴。CD 和卡帶成為主流,封面愈做愈小,也愈來愈沒看頭。

搖滾樂永遠不缺大麻抽到茫的傻歌迷。但到了現在,光靠手機螢幕那一小格專輯封面就要編造出「驚天祕密」,想像力和視力都得比古時候的樂迷強大許多倍才行。●

註:一種強烈的迷幻藥。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

Leave a Comment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