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那些洗腦的K-Pop 金曲
來自北歐的作曲工廠
┃馬世芳┃
特倫汗(Trondheim)是一個 18 萬人口的小城,位於挪威中部。信不信,從這裡發跡的一間音樂公司,居然是橫掃東亞的 K-Pop、J-Pop 軍火庫。「Dsign Music」在 2005 年由四個音樂人共同創立,包括一位流行團體的女主唱,兩個搞過前衛搖滾的哥兒們,和另一位男主唱。他們合組的這間「金曲工廠」專門打造暢銷曲,客戶來自全世界。
「金曲工廠」古已有之,紐約聚集眾多音樂出版商的「錫盤巷( Tin Pan Alley)」(註1)和「布里爾大廈(Brill Building)」(註2),便曾是綿延大半世紀,讓各方詞曲作者,打造出幾千首經典暢銷歌曲的溫床。到了 21 世紀,唱片工業融入全球化大潮,跨國集團擁有全世界作曲人的版權經紀,手邊若有臺灣偶像歌手的 CD,翻翻內頁,可能會看到某些作曲人是一串不太會唸的洋文,那就是跨國版權經紀成果。那曲子或許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當然也可能來自丹麥、挪威。
起初 Dsign Music 主力放在英美樂壇,幾年後,客戶邀他們替韓國偶像團寫歌,他們對 K-Pop 完全沒有概念,花了幾天幾夜看遍 Youtube上的韓團 MV,才敢動手,果然一炮而紅。2009 年為「少女時代」寫的〈說出你願望( Genie)〉轟動韓國、橫掃日本,是為 Dsign Music 跨足亞洲的轉捩點。
韓國唱片圈禮聘洋將為偶像寫歌,行之有年,早在 1997 年,娛樂經紀巨擘 SM 公司就已經委託洋人為韓國偶像組合作曲了,和北歐團隊合作尤其密切,許多金曲都是瑞典、丹麥、挪威的「金曲工廠」打造。經過這些年,「北歐人作曲、韓國人寫詞、美國人和日本人編舞」,已經成為 K-Pop 的不敗配方。
韓國娛樂工業早就看透內需市場規模有限,必須向外發展。韓國人很實際,只求創造出一種音樂,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能打下 5% 市佔率的江山(或許差不多等於雷鬼樂的市場),如此足矣。若要進軍日本和西半球,首先不可能賣搖滾樂(誰要聽洋人跑來臺灣唱歌仔戲?),也不可能賣民謠(若聽不懂在唱什麼,多半沒戲)。還剩下什麼音樂類型最沒有文化隔閡和知識門檻,進可攻(外銷)、退可守(內需)?答案是流行舞曲。
韓國傾全力發展流行舞曲,音樂製作引進北歐和英美的洋將,未必需要請來倫敦、紐約知名度最高的一線大師,只要符合西方音樂工業的高標足已(這是北歐音樂工廠的競爭優勢)。舞蹈在 K-Pop 至關重要,他們禮聘美日高手編舞,既要跳得好看,還要讓年輕人也學得來,不能編得太難,這是東西方流行偶像編舞風格最大的差別。
總之,Dsign Music 創業十年,已經打造出 23 首「告示牌」單曲榜冠軍,累積足足兩千多萬張唱片的銷售紀錄。當初四個人的團隊,已經擴張成跨國集團,在首爾和洛杉磯設了分公司,簽下全球上百位作曲人,並聘用韓籍音樂人加入核心團隊,擔任亞洲地區總監。他們把暢銷曲的生產流程標準化、工業化。作曲大任由三到四人的團隊負責,和客戶溝通方向之後,便展開密集腦力激盪,全力創造出最最洗腦勾魂的旋律和節奏。效率奇高,平均不超過兩天就能完成一首歌。
老實說,K-Pop 也好,J-Pop 也好,從來都不是我的守備區,近來紅透全球的 EDM(電子舞曲)路線,也不是我的菜。直到最近,才終於上網看了 Dsign Music 為少女時代和寶兒寫的幾首金曲,不禁嘆服。少女時代的〈I Got a Boy〉用樂章式編曲,拼接了好幾種截然不同的樂風,卻又一氣呵成,絕無冷場。寶兒的〈I’m OK〉旋律帶著黑人靈魂樂的老火味,編曲卻清脆爽口,好聽極了。這些歌都有洗腦的重複段落,三天三夜甩不掉。作曲編曲的技術含量,一點都不含糊。
Dsign Music 也曾跨足中文市場,蔡依林的〈大藝術家〉就是他們作曲。不過臺灣音樂人和北歐「金曲工廠」合作的規模,尚遠不及日韓。以臺灣娛樂工業的資本和技術規格,早已不可能打造足以進軍洋人世界、能歌善舞的偶像,也不見得有這個必要。韓國娛樂工業若要「走出去」,必須鎖定異文化的日本和西半球才有活路,臺灣卻有 14 億人口的中文市場。品味優勢不一樣,產品訴求自然有大不相同的考量。當然,這一行從來都不容易,但就大戰略而言,K-Pop 路線我是覺得臺灣人看看就好,學是早就學不來的了。●
註1:以美國紐約市第28 街為中心的音樂出版商和作曲家聚集地。
註2:位於紐約時代廣場附近的大廈,在1960 年代,有許多為美國流行音樂,貢獻了無數上榜金曲的小型搖滾樂及流行唱片公司均在此辦公。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