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天 在城市騎乘單車的樂趣
撰文=許哲寧
攝影=陳昭旨
場地提供=Akuma Caca

器研所(圖左)
加拿大成長、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張博翔(左一)與到義大利Domus Academy念設計碩士的孫崇實(左二),兩位熱愛戶外運動的產品設計師共同成立單車品牌,希望開發喜歡的運動產品,將生活經驗中發現的缺點改進、發展、重新設計成更好的產品。
輪粹生活(圖右)
交大電機系畢業的顏士斌,捨棄電子新貴工作,投入自己最愛的單車事業,2006年在台北富錦街開設單車店,看雜誌、上網鑽研國內缺乏的資源,進口歐洲摺疊車,希望告訴民眾,單車不是只有像車隊競速比賽的車種,其實還有許多適合都市騎乘的休閒車型。
小日子:聊聊從前開始騎單車的記憶?現在什麼時候會騎單車呢?
孫崇實(以下簡稱孫):我高中就已經開始騎單車上下課,現在成立公司之後,自行車變成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每天騎著也能夠研究如何設計更好的單車,觀察哪個零件還可以再做得更好。
張博翔(以下簡稱張):國小畢業後,全家搬到溫哥華,當時那個年紀還沒有辦法開車,於是就開始騎著腳踏車到處跑。現在家住南港,公司在捷運雙連站附近,一個星期大約有兩到三次的機會,騎著腳踏車下班回家,也算是順便運動。
顏士斌(以下簡稱顏):我從小在高雄長大,因為當時大眾運輸不發達,很多人都會選擇騎單車當交通工具,國中的時候就是騎單車上下課,有時候學校提早放學,就可以一路騎去旗津探險。現在的工作和住家都在台北市富錦街一帶,不管是去超市採買東西、銀行洽公,或是去買零食,通通都是靠單車。
問:習慣騎單車後,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或是改變嗎?
孫:騎自行車這件事,從我小的時候就已經融入生活中。因為台灣的單車環境還不完善,因此碰到難走的路線,就會轉個彎到比較沒有人車的小巷弄,比走路時還要多了發掘新路線的機會。
張:騎摩托車或是開車上下班心情好像會比較暴躁,但是騎腳踏車心情卻會比較舒緩一些,而且可以比較熟悉居住環境,速度比走路快、但是又不會像開車那樣錯過太多事物,因此的確會擁有許多私人路線,就像是自己的地盤,只有我知道騎哪一條路最快、哪裡有一間麵攤會開到半夜⋯⋯,開車你可能停在地下室,搭電梯上樓回家,完全不會碰到人,不過騎單車至少還會碰到警衛打個招呼,碰到鄰居看到我手拎著的宵夜,問我在哪裡買,藉此聊天熟絡,這些都是開車的人永遠不會經歷的。
顏:現在很多房仲業者都騎單車,就是希望更熟悉環境啊!我覺得騎單車會讓人需要比以往更未雨綢繆,今天準備騎單車去上班之前,必須在腦海裡頭運轉一連串的計劃,必須先看天氣好不好,下雨了怎麼辦?騎到公司滿身大汗是不是要帶一件換穿的衣服?騎單車除了能有一定的運動量之外,還能讓腦子不斷地運轉,把事情想得更遠一點。
問:平常在都市喜歡騎單車的地點?
張:我喜歡在大稻埕附近的小巷子裡閒晃,現在迪化街人比較多,所以會往延平北路、保安宮的方向走,那裡的巷子都很小,可以停下來吃當地的綠豆露。或是對面就有一個打鐵工廠的阿伯在敲敲打打,充滿著很多懷舊的東西,每一間店都很有趣,可以發現許多好玩的地方,到了晚上還能到延三夜市找好吃的東西,像是探險一樣。
顏:封閉型的區域其實都很適合騎單車,像是富錦街、永康街,不只是自己喜歡,很多車友也很常騎那裡,在都市裡,就是要東吃西吃,然後再帶有一點冒險精神去探險,天母的環境也很適合,只不過比較有坡度,腿力要好一點。
問:你覺得單車是適合都市人利用的交通工具嗎?
張:我覺得台灣的主要都會區都非常適合,不管是台北、台中、台南還是高雄,因為都是以平地為主的城市、道路規劃距離不會太遠、再加上四季溫差不大,其實很多先天環境已經比其他地方還要更適合成為單車都市。很多人可能覺得台北常常下雨、天氣又熱,怎麼適合?但是想想北歐時常下雪、溫哥華也很常下雨,他們還是穿上雨衣天天騎車啊。
顏:並非每一個城市都適合騎單車,譬如說香港就不適合,第一是香港的大眾運輸系統已經很發達了,第二是路上沒有太多的摩托車,所以街上的卡車、汽車就會習慣衝得更快,這時候如果你突然騎單車過去,是非常危險的,在那裡能夠騎單車的機會,就是在單車公園裡頭繞圈圈,比起來,台灣這樣的環境,已經算是幸福很多了。
問:一部適合在都市騎乘的單車,必須有哪些條件?
孫:單車分成許多種類,不同的單車適用於 不同的用途,我們想要設計的車子,其實就 是源自我們的需求,希望能夠打造最適合都 市人騎的單車,必備的條件除了要有時尚的 外觀之外,還必須考慮到機能性,像是自然 的騎乘姿勢、結合車體的大鎖、不用更換電 池的磨電燈、避免衣服被濺濕的擋泥板。都 市人要的就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輕 鬆舒服自在,其中能夠放包包的籃子是一大 重點,你去車行,老闆唯一能夠給你裝的, 就是超級土氣的菜籃。
張:裝上去,車子馬上貶值一萬塊。
孫:背包是都市人基本會有的東西,騎車背 在身上,會一直掉下來,所以都市單車就必 須設法克服這個困難。
顏:在都市裡頭每天會碰到許多不同的事情,如何停車?待會會不會有午後雷陣雨? 選擇摺疊車的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困 擾,帶著進餐廳、搭捷運都沒問題。而我選 擇從1975年就只專精生產摺疊車的英國品牌 Brompton,它幾乎是英國人的國民都市單 車,組裝速度快、折起來不會弄髒手、也不 需要蹲下來搞半天,收合後的面積幾乎和輪 子面積一樣,非常輕巧,對女性騎士來說也非常友善。
問:曾經在國外看過最貼心的、為單車設計的環境是?
顏:歐洲最近開始有類似日本「立食」(日 文,意指站著吃東西的店)那樣特地為單車車友設計的酒吧,一張圓形的桌子可以停靠 四台單車在桌子的邊緣。
因為像是台北有些單車咖啡廳,有些客人並 非是騎單車來消費,像我們這樣滿身大汗、 拿Menu可能手都還在抖的人,店裡的人大概會覺得你很狼狽,甚至造成對方困擾。如果有像「立食」這樣的桌子,讓我們能夠在 外頭和緩一下身體,喝杯水、休息一下,再 舒適地走進去吃東西,會讓騎單車的環境更好,是一個非常貼心的設計方式。
張:我相信只要台北的單車人口越來越多, 就會促成更多類似的店鋪出現。新加坡有一 間單車驛站開在市中心金融區的巷子裡,專 門給單車騎士停放腳踏車,上班的時候就騎 到這裡鎖著,在店裡淋浴、換洗衣物,清爽 舒適地換上西裝去上班,下班後再來店裡 領車騎回家,非常適合都市啊!像是這樣的 店,東京、大阪、墨爾本都開始有了,台灣還沒有呢。
我之前曾到丹麥哥本哈根出差,當地的人行 道結冰、馬路也結冰,但是唯獨單車道沒有 結冰,後來得知,原來當地為了讓需求量最 大的單車騎士通行無阻,於是在單車道下方 架設了熱水管,想辦法克服結冰的路面。
孫:從一個都市環境設施去看就能知道,他 們的單車文化是多麼融入生活裡頭,曾經看 過許多日本公寓一樓平台都會設置像是台北 公館那樣上下層的單車架,除了節省空間、 不讓單車在外風吹雨淋,也不需要將單車搬 到住的樓層停放。
問:你覺得國內城市的單車環境需要如何改善呢?
顏:儘管硬體、軟體很重要,但是能夠讓台北變成對單車友善的環境,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人的態度,一個城市的市民,如果能 夠敞開心胸容納不同事物的存在、尊重多元 文化,就能夠間接促使單車文化的興起。如 果政府還能夠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力,那就更容易達成了,譬如說英國倫敦,他們有限制 一定要共乘、甚至規定什麼時間不能進出某些路段。
張:在倫敦每開車進城一次,就要付20磅,
路邊停車也是20磅,城內還會塞車,你必須 花大錢來換取便利,否則就必須利用大眾運 輸工具。在北歐可以做得到的是,當上下班 時段車子只有一線道,塞得動彈不得,旁邊 的單車道卻是咻咻咻一台接著一台衝過去, 那個時候,坐在車子無力的你就會覺得,付 出一些體力是合理的代價,接著就會開始去 騎單車通勤。
問:在都市中騎單車的樂趣是?
顏:其實騎單車就是滿足人的探索慾望,放 慢速度仔細觀察城市的細節,其實可以發現 許多有趣的事物,而那些是走路沒辦法抵 達、開車太快會略過的風景。
張:騎單車除了讓我放空想事情,也順道讓 自己運動,在都市裡騎單車能讓心情變得更好,如果越來越多人放棄汽車和摩托車,也許瀰漫在台北市上空、被汙染的空氣就能散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