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118   Just Another Day in Hengchun


在這裡誰不是為了愛
愛把我們黏在恆春


┃火箭人實驗室┃


 Peas Lin   陳健豪




火箭人實驗室 位於恆春城東大院子的藝文共同工作空間,目前主要負責人為Jason(圖下白衣),其他成員有行銷企畫阿琪(圖左條紋)、負責企業接洽的怡璇(圖右藍帽)、主要規畫生態旅遊的心平(圖左插腰)、都市計畫相關案件兼攝影師的小黑(圖中黑T)還有會計莊凡(圖右黑衣)、社群經理采葳(圖上短褲)、專案平面設計智弘(圖左花衫)、專案美術馬力(圖右背心)。營運項目除了與政府合作的各種標案,還有已主辦多年的半島歌謠祭,持續以他們的專業在推廣和發展屏東在地文化,如果在恆春鎮裡多待幾天,在不同地方遇到所有團隊成員,某種程度上就像是恆春的NPC。






= 小日子 / J = Jason / 琪=阿琪 / 怡=怡璇 / 智=智弘





日:想請各位簡單介紹火箭人是個怎麼樣的組織?以及成員各自負責的工作?

J:當初我們都是想要扎根在這的年輕人,我們很喜歡這裡的文化所以當初想要承襲這裡的舊地名「琅嶠」,剛好跟英文「launch」諧音,然後住在這裡的人要再加上er,就誕生了「launcher」這個名字,翻成火箭人也代表著具有很大的能量,並且對社造充滿動力,象徵著我們吸取在地的養分壯大但不甘於現狀。

我從自己講起,我是Jason,學地理出身的,我的工作都以文化為主,但更喜歡跨到表演藝術,從2017 年開始做臺灣設計展的國際館策展,之後就為了愛定居。我的未婚夫心平是屏東市人,但住在恆春已經八、九年,剛交往時我問他: 「我想去南美洲,你是想跟我走,還是希望我下來恆春?」(琪:「留下來,或我跟你走。」)(琪:「留下來,或我跟你走。」)

J:對對對,那因為他很喜歡恆春,希望短期內還是留在這,我就留下來了。我們兩個的認識阿琪也是很重要的媒人,認識第一天是在他們辦的營隊,他們請我從臺南過來當講師,在營隊的第一天我就跟他曖昧,第二天晚上我就問他你覺得恆春半島哪裡看星星最浪漫,那夜我們就在龍磐草皮上看著滿天流星,然後就在一起了♡ ♡ ♡

:哇火速交往欸!但歪題了要先拉回來。

J:心平是做生態旅遊的,因為他爸媽都是解說員,一家人都很愛大自然。他同時也是音樂創作人,有個樂團叫 「你太白了,去曬黑」,團員莊凡等等介紹,阿琪跟心平原本就是同事,阿琪是在地生態公司「里山生態」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所以他們一起合作做社區小旅行,恆春半島有11 個社區,51條旅遊路線,都是他們慢慢開發出來的。阿琪身兼多職,生態旅遊、媒體、出版、二寶媽(日:還有媒人!),也還是很多藝術家的經紀人,這就是阿琪。

莊凡是土生土長的恆春人,白沙灣 上岸就是她家,她是真的住海邊 , 也會很多樂器 ,還是公司最大股東,目前是火箭人的會計。她跟小黑都才23歲,小黑除了負責我們的平面攝影,成大都計系畢業的他,專長很多,除了都市計畫跟策略性的統籌與規畫,主要撰寫大型跟國家對接的企畫 ,再來,我跟怡璇之前是成大的同事,我之前在澳洲流浪的時候接到來自她的邀請,後來曾加入他們一陣子。

:我會認識Jason是因為他的前前男友(J:所以說我的一切都是因為愛),然後留在學校做文化策展相關的工作,那時候覺得Jason很適合一起做相關的事因此邀請他加入當了一段時間同事,會來恆春原本是要參加他們的婚禮,沒想到現在變成我的老闆,謝謝賞識。





J:怡璇負責企業合作,因為我們現在有很多大型專案需要跟企業談合作,文化藝術策展本來也是她的專長,另外一個是設計思考,很多專案就由她來做統籌許多不同專業的人做文化共創,這就是她的角色。智弘之前在JL Design擔任平面設計師,他是屏東東港人,由於屏東這幾年越來越多大型策展和藝術季,他當時也是想說回家鄉做點什麼,設計這塊一直是我們都欠缺的,所以他一回來就被我們網羅!第一個作品就是跟阿琪合作的這本《Launcher Color 》。接著是馬力,馬力是屏東市人,跟我們合作一些小型專案,之前都在泰國、韓國做電影劇組美術,因為疫情回到臺灣,想在恆春住個半年,於是她接下來都會待在我們這裡。而采葳是我們的社群經理,FB和IG等等都由她營運,她則是屏東潮州人。

我們團隊每一個人都有各自專攻的領域,專業完全不一樣,有的人是正職員工,有些人是專案員工,有些是兼職,這也是我們理想中想要打造的co-working、co-living 環境。





日:那好奇團隊大家彼此留在恆春半島工作的理由是什麼呢?

:我之前受到里山生態的邀請下來工作,做了這個之後覺得可以留下,我老公也很喜歡戶外的環境,加上我們都認為這樣的地方很適合養小孩,就決定繼續待在這。

:我則是因為這裡得天獨厚的環境,最早除了要參加婚禮也是想來放空,之前創業做餐飲,店收起來後想休息一陣子,就認為這裡最適合放鬆跟療癒,後來又意外發現其實恆春也可以過很都市的生活,不是偏鄉到連找個全聯都很困難,你還是保有一點城市的生活,可是又離大自然超近,雖然不在自己計畫之內,就留下來了。後來又有很多文化藝術相關的事在發生,有很多專案持續在火箭人運作,這樣我也有了可以支撐生活的方式,因為留在一個地方,要先解決住和生計來源,我又想要大自然,這裡滿足了一切,就此搬下來。我在都會裡本來就在做這些工作,但我可以選擇一個更棒的環境,做本來就擅長的事,何樂而不為?而且我很喜歡這個團隊具有很大的彈性,不是一個僵化的組織。





日:那想請問火箭人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樣的組織呢?

J:就是為了愛啊!但我其實又是個工作狂,剛來到恆春半島的時候我很焦慮,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幹嘛,那時候還沒什麼文化藝術工作,我2018年一月搬下來,每天騎車載心平去墾丁國家公園上班以後自己就騎車去草原上看書,然後一直放空,當時想說就等他兩年,兩年後可以一起出國,再找個民宿的房務工作,暫時就這樣,但其實心情上還是持續很焦慮,後來恆好藝廊開始凝聚一群年輕人,先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叫做「Launcher」,發現恆春半島很多超厲害的人,可能在臺北都是很有名氣的人,卻選擇生活在這邊,也許在臺北要找到這些人還要跟經紀人預約,不過在小鎮裡你要遇到他們聊天很容易,我們就想到恆春有這麼多厲害的人,卻缺乏交流的機會,就以交流活動為起點,每次訂立一個主題,邀請十個各有專攻的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第一場辦在紅氣球書屋,活動前一天才把訊息公布出去,當時以為沒什麼人會來,結果那天現場來了一百多個人,書店塞爆,戶外加開直播區。

第二場就想說好那我們來辦得超遠,辦在山海港的廟前,想說應該不會有人來了吧,畢竟實在太遠(日:你們到底多不想要人家來!)。我們只想說要辦好玩嘛!所有參與的工作人員包含講者都沒有費用,結果當天人多到里長報警處理,大概有兩百多人,這才讓我們真正知道大家其實都很想要認識彼此,至今已經辦了六場,也有了六十位講者,就想說要不要湊一百人……(琪:她剛是問你怎麼成立火箭人的)

好啦好啦這一切都有點關係,辦過這些活動之後縣府就找上我們,問要不要來做恆春的民謠音樂節,那時候就先有了2018 的恆春音樂節,後來我想找個住處,看到現在火箭人這個空間,當時只是廢墟,莊凡的爸爸就揪大家一起出錢整修這裡,因為住宿只會用到三樓,一二樓都空著,就有了「那我們來開個公司吧!」這樣的想法,才成立「城東大院子」這個公司,一切都不在預料之中,這一切都是意外!





日:接著就想問問,《Launcher Color 》一百個人是依據什麼想法選出來的?

:主要我希望職業背景跟生活場景不要太雷同,因為一百人要有一百個不同的樣貌,同樣玩潛水我就有特地選一個水下攝影師,同樣是老師的,有個是正職教小朋友海洋,有個則是教音樂的,他們背景也不一樣,一個師職體系上來的,一個過去是問題學生,投入教育這塊就是為了幫助跟他有一樣狀況的問題學生,我也希望恆春半島的每個鄉鎮都有人被看到。

日:因為以前小日子也有做過地方的專題,實際訪談的時候才發現在地的店家之間其實有一些恩怨情仇,就會想請問從外地人的視角來做地方刊物時,要怎麼去理清當地人關係的線索,然後從中挖掘出合適的人選?

:我覺得做《Launcher Color 》蠻拋開仇恨的啊(日:所以這是一本大和解的書嗎?)

J:要說大和解好像也是,做這本書就是想要廣納百川,也不管誰討厭誰誰喜歡誰,只在意這個人的故事有不有料,然後攤開來看的時候每個人的特色是平衡的,我們就是想做一本記錄恆春現在生活面貌的好作品。

:Jason給了一個很大的空間,不像很多企業會有眉角或者包袱,但你剛問的問題我覺得很關鍵也很難,就是外地人如何去理解地方,我覺得人沒有好壞,但重點是要從讀者出發,「為什麼我又看到這些人?」「為什麼總是在談這些事?」既然都要做採訪了,當然希望去發現不一樣的東西,才會有趣(日:對!這就是關鍵)

我覺得最需要還是時間,然後去各個擊破,當然還是會有名人或網路聲量高的人選,就要跟他們多聊,從跟他聊的過程中去找去挖,每個地方的派系都不同,無法有個固定的SOP,可是一定要多問人,比如出發前就找時間跟對方談談,先擬出一個可能性,就會有機會收集到keyword 或keyman。

J:我補充一點,做資料很常先從網路開始,尤其又有時間壓力的狀態下,找到的當然都是已經被報導過的人,很常就只能在最短時間抓到哪些人就開始做企畫了,但我們這邊是沒有時間壓力的,這本書光是採訪就做了四到五個月,整本書做完耗費八到十個月,第二個是我們都住在當地,能看到的面貌更多,第三就是我們講的是生活,生活不一定要是名人,跳脫世俗過自己人生的,才是這裡最常見的面貌(日:這種人最難找了!),對正因為我們在當地,大概都知道這些人可能在哪當心靈導師、瑜伽老師,而也由於想公正地傳遞出在這裡看到的生活樣態,所以這本書才得以不計成本地去呈現出我們的所見所想。





日:書裡有個很有趣的想法是依照每個人的膚色來做區別跟色票,請問是怎麼想到的?

:一開始企畫就是想放大「人」跟「生活」,其實像日曬跟風吹,都是住在恆春必須去享受的事情,所以每個人的色票就很精彩,比如你剛搬下來,你就是很白,生活久了會變深,膚色的變化是一種變動的過程,也反映了這裡生活的節奏,比如冬天你又會變白一點,或者去外面工作了一陣子又回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才剛回來,色票這件事也能從這個方向去反應這裡生活的多樣性。

在排人物順序的時候,我們沒有預設誰會是第一個,我們就全部拍完,拍照時除了受訪者最常出沒的生活場域,也拍下他自己身上最喜歡的局部部位,拍攝的時候每個人的時間空間我們不做統一,因為受訪當下的時間、天色或者對方是在室外、室內工作,都會透過膚色渲染出來,而這些色票我們也做成一個圓,某種程度上像是一個光譜,也是一種循環,從淺到深從深到淺,你剛來的時候可能在這個位置,過了一年之後也許變成在色票上的另一端。透過膚色也可以回到這本書想傳遞的生活風格,在恆春你不必擔心自己太特別,反而是因為你的特別才造就了地方的多樣性與豐富度。

日:書中採訪了一百個人,你們覺得這些來自不同地方或者土生土長的人,怎麼看待恆春?以及當中有你們最喜歡的生活嗎?

:我覺得會住在恆春的人,都沒有很大的物慾,我說的不是完全不要,而是我們不會想要賺大錢,在這邊生活的人很多都已經達到心靈富足的狀態,我可以去山我可以去海,我可以去騎單車或者潛水,這些事可能在都市要特別安排時間和金錢才能去有距離的地方從事,所以我們可能無法年收入破百,卻能活在一個可能要花許多許多錢才能打造的視覺環境,當然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成長背景沒辦法一概而論,不然我就無法挑出這一百個不一樣的人,但原則上,都是很知足的,要夠知足才有辦法。●



《Launcher Color》:走過日曬風吹的100種半島生活
城東大院子出版






日:請跟我們分享一些恆春生活的小祕密!

J:我們其實去外地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看電影,我連之前去金門都先去電影院。

:對,我會跟他請假一天,然後去高雄一次看四場電影。

J:我們都不太防曬的,可是我們會擦棕櫚油保濕防曬傷。

:幾乎沒有夜生活!晚上最多就是一群朋友約在某個人家裡喝酒。

J:這裡什麼都很奇怪,可是也什麼都不奇怪。

:不穿衣服在這裡根本沒什麼,穿比基尼騎車真的超級常見。

J:噢這裡下雨天就沒有人要去做外送,不像臺北很多外送員還是很認真在賺錢,所以一旦下雨我們就要自己去自取了(準備出門開車去取剛才叫的麥當勞)。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