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60    A Better Life


改造臺北老公寓
生活在一座不疏離的城市


┃ 玖樓 ┃


i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柯伯麟(左)與潘信榮(右)重新整理臺北舊公寓,讓臺北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潘信榮、柯伯麟 兩人分別來自臺大城鄉所與政治系,和地理系的王維綱一同創辦「玖樓」共生公寓,現也加入新成員張珮綺、張家瑄、楊喬安、余仲珩,齊力改造臺北舊公寓,並在空間中積極舉辦各項活動,建立真實社群。使人與人之間不再疏離,共居共生,友善互動。




常思考著,20 到 30 多歲的我們,在人生最精華的年歲,想過著什麼樣的人生?

身邊的朋友多是上班族,在臺北的租屋環境並不友善,大多只能在木板隔出的房間裡住著,挪開堆在床上的衣服,又開始日復一日的一天。生活場域只剩下辦公室與住家,兩點一線的生活,乏善可陳。或許,生活是否能有更多選擇?回到家,有個舒適的空間可以和朋友共聚,不像螞蟻沿著既定路線,住在城市的一角,過著喘不過氣的人生。

我和信榮都不是臺北人,因為來臺北讀書而租屋,原本信榮住在公館圓環附近的一間九樓舊公寓,他將住所布置成舒適的空間,在客廳與朋友聚會,漸漸地發現這個空間可以出租給其他人重新利用,身旁的朋友看到我們在外面住得還不錯,也想問問這裡有沒有空的房子可以出租,才有了「玖樓」的開始。



3
溫州街有兩間公寓,輕工業風的客廳同時也是玖樓團隊的工作場所。


其實不只是離鄉遊子有需求,許多臺北人也想搬出來自己住,希望有個可以和朋友一起生活的空間。從2015年的這間九樓老公寓開始,至今我們已在臺北各處改造了十多間老公寓,這些屋子裡曾住過一百多位室友,流轉了一百多個故事,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職業,有設計師、餐飲學校學生、外國交換學生、工程師、影像工作者⋯⋯卻和我們有著相同的想法:希望有個空間一同相處,早晨起床可以煮杯咖啡,在舒服寬敞的客廳與朋友聚會,有廚房能好好煮飯做菜。在有限的資源中能過著理想的日子。

時間回到六、七〇年代的臺北,我們的爸媽這一輩在 20 多歲開始組成家庭,因此現在臺北有許多三房兩廳的老公寓,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普遍 30 多歲才結婚,租房年限被拉長,單身租屋者佔多數,對租房環境也有所要求,但現在租房大多是三房兩廳,空間陳舊,已不符合現代的租屋需求。而我們可以幫忙找室友,打理好房子,緩解這樣的問題,期望大家可以住在一個不用拼命存錢買房子的臺北。





隨著玖樓收到的租屋來信越來越多,使我們明白,在臺北像玖樓這般共居公寓的出現,是點亮青貧族蝸居生活的一種可能。

其實「共居公寓」並不是新的概念,在國外也風行已久,到了現代漸漸衍生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像是喬安到德國留學時,曾參觀「青銀共居公寓 ( G e k u – H a u s )」,青年人與銀髮族居住在同一座大廈,銀髮族有了青年人的陪伴,而青年人也能得到銀髮族的人生經驗,共生共;我們到香港參與講座時,也發現香港的共居空間「要有光」將屋子租給單親媽媽,紓解她們的經濟壓力。透過一個小小的行動,讓租屋者不再孤獨,有了友善居住空間。





溫州街的公寓裡,大夥在工作桌上泡了壺茶一邊聊著,一邊等茶葉舒展開來。未來,我們也期待將青年的共居空間從屋子延伸到整座街區,玖樓的房客能在巷口的咖啡館吃早餐,到獨立書店看書,去選物店裡買居家用品,讓居住空間與社區串聯。

在臺北生活不再孤獨,是優雅而美好的模樣。天氣晴朗時,陽光會照進我們住的公寓裡,光的痕跡在桌面上移動。也許人生也像等待展開的那壺茶,在滾滾熱水中,透出陽光般明亮的茶色。●





  鄭雅文
  韓承燁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