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成】掘筍

撰文=劉奕成

歷來的正職都跟金融有關,在台北紐約東京香港上海哈拉雷工作過,也幫忙過電影雜誌出版社。寫東西不為發表,想要風乾現在的記憶和思維,老了以後下酒!

插畫=沈建宏

設計人,也是生活設計家。設計作品在生活中時時處處可見,繪畫作品空靈難得一見。

初夏時節,去天龍國不過廿里處,已是溽暑久炙不耐人行,唯見一處山坡 有清幽之意,其上竹蹤錯落,蹄印縱橫,顯見來往行人尋此歇息。是日卯 牌時分,但見遠方蜿蜒山徑數人數騎,依傍山勢款款而來,待見得乃是數 名勁裝男子,男子卻早已下騎在竹林內各據一方,俯身觀看地勢,不時喃喃自語,料想是「此處略有隆起,時機應已成熟」、「事不宜遲,依計行事」云云。語聲未歇,男子已分持利器破土掘採,不消一盞茶工夫,便即滿載而歸,揚長而去。

記憶中前次到近郊掘筍的初夏,時序落在1980年代:當天中午的餐桌上, 便躺著一碟涼筍沙拉,還有一鍋熱騰騰的筍湯,佐著當日實況轉播的亞洲 少棒賽和冰鎮的啤酒,最搶眼不過的,便是電視旁電扇前因為不捨開冷氣 而放著的一大盤冰塊。冰塊彷彿真有解熱去暑的魔力,把這幕也冰鎮在我 的腦海,三十年後老友呼朋引伴到南港四分溪採筍,從掘筍時的溫熱到享 用時的清涼,溫度融入3D電影般的記憶,清晰在我腦海中映演。

那天桌上的筍 ,便是蔬果中最矜貴的綠竹筍。那天早上被「筍」友誘引, 小學同學踩了幾個小時的單車,到竹林裡偷掘還沒破土的綠竹筍,雙手感 受到夏日泥土的溫熱麻癢感,嘴上還沒吃到竹筍,屁股倒先吃了一頓好好 賞賜的竹筍炒肉絲,果然又是溫熱麻癢。母親雖然諄諄告誡小孩不要再偷 掘別人的蔬菜水果,卻還是把綠竹筍早早蒸熟,絮絮叨叨地說綠竹筍最是 不耐放,天黑前沒料理,就不好吃了。

那時課本上教的是「雨後春筍」,但是我記憶中偷摘的筍、餐桌上的筍, 都跟夏天緊緊連接在一起。筍在土中自在生息,破土而出後生命很短, 在口齒之間多半是甜,少半是苦的記憶,更是夏日的記憶。多年後,我因 為工作之故,輾轉到難買到筍的香港營生,夏天總是感覺缺了什麼,聽著

愛炒房地產的香港人,創造了「筍盤」的名 字,也才了解「筍」的滋味對香港人而言, 珍貴難逢,筍盤也就是物超所值的房產。

一年四季當令的食材原本各不相同,夏日燠 熱,能引起食欲的食物更令人印象深刻,故 鄉耆老便說冬夏的食材便如藥材,冬天的 食物旨在進補,夏天的食物則有怯傷解鬱之 功,但有時上火,有時甘寒,還有相傳略帶 毒性的說法,其實只要不過度大啖,夏天的 蔬果其實格外搶眼奪涎。所以在西瓜還沒有 一年四季都在餐桌招搖的時代,看到荔枝, 便知道端午到了,看到筍,就知道威廉波特 的少棒要開打了。於是,就在某個晚上,一 家人會守在笨重的電視機前爭睹比賽,狹窄 的客餐廳上,除了茶几上的涼筍、沙拉、啤 酒,也常常在電視機上放上芒果、鳳梨等水 果,那是經濟起飛年代的市井小民甜美的記 憶。比賽進入高潮,這時候端出來的檸檬愛 玉或是仙草,跟電視裡外的歡呼聲,至今還 留在唇間耳畔揮之不去。

時間轟隆隆地往前奔馳,有一段時間,天氣再熱,食物、食材都跟人一樣,呆在冷凍庫 或冷藏室,成了生鮮區裡沒有溫度、真實感 的商品。

但是夏天。夏天還是夏天,再強的空調也鎖 不住皮膚的汗、鼻子自己會去尋找空氣中的 野性,唇齒也想念有身世的食材。相比於在搖茶店前排隊久候,我寧願到田野中直接摘 採蔬果。或許有些人覺得這對住在都市的人 太難了,其實我昨天不過是早幾個小時起 身,放足往南港的四分溪尋筍,還能濯足摸 蝦,溪畔釣魚。觀音山周邊的五股、八里, 恰好就是綠竹筍的盛產地。爬山後,便能盡 情享用火山灰培育出來的綠竹筍;其實只要 你在台北盆地邊山處盤桓,無論是三峽、新 店、深坑、雙溪或泰山,綠竹筍總是清涼甜 美,餘韻繚繞。

如果真的不想走遠,就挑個夏天早些到菜市 場,買支「現慢的」綠竹筍,再揀些水果, 有些只需蒸熟,有些只要剝削。自己動動 手,除了留下記憶,也更能嗅到泥土裡鑽出 的清新的氣息。為了面對城市生活,你我戒 備森嚴,武裝一應俱全,卻忘了阿基里斯腱 生來就愛跟土地曖昧。試試掘筍,除了筍, 還有其他,除了掘出窖藏最芬芳的記憶,也 能掘出從泥土裡冒出來最清新的氣息,新與 舊、甘與苦,儼然是唇齒之巔,其實在生活 之間。▍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