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84 #10yearschallenge
媒體在變
不變的是做好內容的初心
┃張鐵志 × 包叔平 × 劉冠吟┃

張鐵志(中) 曾任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暨聯合出版人、《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創刊總主筆、《報導者》總主筆。現任職於文化總會並兼任《Fountain 新活水》總編輯,最近出版了新書 《想像力的革命:1960 年代的烏托邦追尋》。
包叔平(左) 廣告文案出身,據說以前在廣告業的時候,同事們下午會念泰戈爾的詩給她聽,還會去花市買花,生活過得很富情趣。雖然不喜歡寫長文案,但機緣巧合下,進入媒體產業,挑戰最不喜歡的長文案,這些轉變都豐富了她的生命,現任《Shopping Design》副總編輯。
劉冠吟(右) 小日子雜誌發行人。興趣廣泛,好吃好辯,更愛飲酒。曾在媒體、金融、行銷、公關、科技相關產業工作過,但最想做的還是貼近臺灣生活的事。喜歡不斷地嘗試,喜歡停不下來的人生,現在在小日子跟大家一起認真過生活。
走在人生道路上,偶爾會回頭望,看看過去的自己。那些過往,成就了現在,同時也經歷了很多事物的變化,再也回不去了。這一期聊聊天請來了三位現任媒體人,《Fountain 新活水》總編輯張鐵志《Shopping Design》副總編輯包叔平,和《小日子》發行人劉冠吟,跟我們一起聊聊這十年來媒體的變化,還有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問:請問你們怎麼認識的?
包:我跟鐵志哥是在《SENSE》雜誌認識的,那時候鐵志哥幫雜誌寫了一篇關於咖啡館的稿子,我還記得是介紹他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很喜歡的一間咖啡館和路貓。雖然那時候跟鐵志哥邀過稿,但我們只有隔空書信,是進入《Shopping Design》後才見到本人。
張:對,2016 年我在數位時代赴任的時候,有見過面。
劉:我跟他們兩位認識都超晚耶!是去年認識的。我跟包包在餐館「巫雲」一個蠻多人的聚會認識,當天《秋刀魚》的頤華也在,包包就坐在我對面。後來我很喜歡包包,常常主動騷擾她,還把她上過的廣播節目都找出來聽,很瘋狂。
張:至於我跟冠吟,是中午吃麵的時候認識的,我現在很少晚上出席聚會,比較健康(笑)。

問:媒體的形式近年來改變很大,想請問你們面對媒體這十年來的變化,有什麼想法或感觸?
張:以我做事的方式來說,我倒是覺得沒有改變很大。 不過我要先說一個前提,大家以為我資歷很深,其實真的還好, 我之前半段都在學術界,念了一個沒念完的博士。 只是 32 歲那年出第一本書的反應不錯,加上很幸運,參與過很多不同領域的媒體創辦,比如香港的月刊《號外》、臺灣的網路媒體《報導者》、中時集團的《旺報》,又參與過數位時代的顧問,算科技領域,所以很短時間經歷了月刊、網媒、報紙等,而且都是不同領域,文化、時尚、財經、新聞等。
的確形式上改變很大,挑戰也變大了,但我認為本質是一樣的,目標也是一樣的,都是要做出好看的報導。我覺得好的文章,就會有人願意看, 當然不同媒體,有不同需求,網路比較彈性,紙媒可以做得比較深入,有大專題、專欄,可以和外部多做一些串連。
包:我覺得媒體正在經歷一場大洗牌。以前大家都看老三臺或那幾家報紙雜誌,接收管道差不 多,知識落差不大。但現在會發現講起某個議題,有些朋友會說:「咦!有這個新聞喔!」可見大家接受管道不同了,資訊太多,變得很分散,就像是一場破碎的閱讀。
閱讀形式也改變了,因為科技進步太快,不同年齡層的需求不一樣。現在做媒體,會有一種讀者很善變的感覺。
劉:這十年來,紙媒改變很大,以前我在《蘋果日報》的時候正好是全盛時期,所以見證過紙媒的興盛,後來我離開媒體產業,又回來接手《小 日子》,不想再走傳統的路,比如一昧靠行銷和廣告來經營。因為很多媒體走傳統的路,但效果不一定好,代表可以再嘗試新的路。
另外,現在還多了一種自媒體,比如鐵哥的粉絲團,只要發篇文,點閱率都很高,和粉絲的黏著度也高。你可以發現自媒體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和讀者間的互動方式,不用再經歷編輯或媒體這個品牌,和讀者關係變得很親近也很直接。所以我操作《小日子》的方式,就是把它當成一個 人,長出自己的人格特質。因為你需要表態,讀者就是想要看到你的表態。
┈┈┈┈┈┈┈┈┈┈┈┈┈┈┈┈┈┈┈┈┈┈┈
Cover story 084 #10yearschallenge
Part 1 謝謝你伴我們十年青春
Part 2 我們跟臺灣 一起變成熟的大人
Part 3 致那些曾經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