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2月11日週四晚上1930-2100,三個總編輯齊聚在臺北信義誠品三樓Forum,談談影響他們三人的六本雜誌。這三位「總編輯」分別是:臺灣《GQ》雜誌全媒體總編輯杜祖業、《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詹偉雄、《Shopping Design》和《小日子》創刊總編輯黃威融(就是本文作者啦)。2015年1月刊登了文章的前半段,以下是後半段。
我真的是這麼覺得:當天晚上有來聽我們三個人談雜誌的聽眾們真的是賺到了,祖業先講了半小時,詹大哥再講了半小時,因為時間限制我差不多只說了20分鐘。能夠在一個場合一個時段把我們三個人約在一起,這種夢幻講師陣容是連收費的誠品講堂都很難辦到的事啊。
詹大哥的主題是「那些到了永恆邊上的雜誌」,身為《數位時代》創刊編編輯的他提到了《Wired》這本創刊於1993年的科技文化雜誌,因為《Wired》的出現,電腦科技雜誌不再是選題無趣、版面呆板的宅男刊物,《Wired》談技術但不局限在技術,它更在意的是用前衛的版面手法處理最新潮的數位流行事物,我們簡直可以說1990年代版面最酷選題最猛的雜誌就是《Wired》了。1998年美國的康泰納仕集團收購了《Wired》,雜誌內容更重視商業應用和正在興起的網路議題。2004年秋天我到《數位時代》工作時在詹大哥還保留了一大批90年代的《Wired》雜誌,悲慘的是某次大掃除被不識貨的打掃阿姨整批當作廢紙回收。
此外我跟著詹大哥編《數位時代》的那些年,他常跟我們分享《Vanity Fair》,這也是他認為超級經典永恆的雜誌之一。千萬別以為這只是本報導好萊塢明星花絮的影劇雜誌,它的報導文章非常有料,它的攝影都找知名大卡攝影師掌鏡,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安妮萊布妮茲(Annie Leibovitz)的作品。每年三月號的Hollywood Issue可說是必買的特別號,它固定會邀請當年重要的一大群影星一起入鏡合照,封面用特殊拉頁的方式處理,這是《Vanity Fair》獨特的招式,別人根本沒法子學。
再來是《Rolling Stone》,詹大哥在現場的PPT呈現了好多滾石雜誌的封面,他的用意是要告訴大家:雖然滾石雜誌是本報導搖滾樂起家的雜誌,但是它也關心美國政治(立場偏民主黨),關心影視歌手腦袋裡的思想主張勝過她/他們的服裝打扮;《The Economist》是英國老牌的經濟雜誌,詹大哥詳細的解釋經濟學人其實是本啟蒙雜誌,它創刊的想法是「推動人們智慧前進,跟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無知較量」,它是個老派但並不過時的每週發行刊物。
《東京人》是詹大哥90年代初期還在天下雜誌工作期間出國採訪認識的日本雜誌,這本雜誌探討東京各式各樣的主題,2015年1月號介紹了過一百歲生日的東京車站,去年八月號介紹了日本統治時期台灣地區的現代風貌;最後詹大哥介紹的是《アイデアIdea》這本設計雜誌,我認識的厲害設計師們幾乎個個每期都買,它們每個月出一期,每期一個主題,處理你想得到或你根本無法想到的設計主題,我知道這麼說很玄,你自己買幾本來看才了解啦。
至於我的20分鐘,我的主題是「這些雜誌改變了少年.青年.中年的我」——少年時期(1995年前後)我最愛看的是日本次文化雜誌《StudioVoice》和男性流行雜誌《MR》,青年時期(2000年之後)影響我最深的是日本文藝春秋集團下的體育畫刊《Number》和處理政治經濟主題的日本《GQ》,中年時期則是針對新時代旅行者出版的《Coyote》和《d design travel》這本由設計師長岡賢明發起的設計旅遊雜誌。
先從《Studio Voice》說起,1993 -1995年我在意識形態廣告公司跟著創意總監許舜英學寫文案時認識了這本超酷的日本雜誌,最妙的是當年的我根本沒能力讀懂它,十多年後我開始買日本《GQ》才發現美術總監都是藤本泰,後來藤本先生在台灣出書時出版社還找我寫序,我的切入點是若沒有藤本先生我是不會入雜誌這行的。《Studio Voice》可說是90年代的文青啟蒙聖經,我常跟幾年後在台灣出現的《誠品好讀》主編蔣彗仙說,當年的我被《Studio Voice》徹底打敗了,你比我勇敢,願意在臺灣這個雜誌艱困戰區辦一本跟《Studio Voice》致敬的《好讀》。那個階段我還很喜歡《MR》,它是我心目中男性時尚雜誌的理想版,它的圖文處理對於90年代後期我那幾本個人作品有著深遠的影響。
至於我收藏最多的日本雜誌,如果不算 《Brutus》的話(這本太特別了,有機會專門來 寫),那就是《Number》,是我心中想運動雜 誌的夢想版本,我從1995年開始在台灣的紀伊 國屋書店採買,20年下來累積了好幾百本,至 今仍妥善收藏是我最珍貴的寶物。《Number》 關心的主題太多了,日美職棒、日本和歐洲足 球、一級方程式賽車⋯⋯還會用特別的角度處理 運動題材,例如「早稻田力」介紹的是早稻田大 學在不同個運動場域的表現,「監督力」談的是 運動隊伍總教練贏的方法。另一本影響我編輯思 考非常巨大的是2005年前後的日本《GQ》,它 的選題和版面手法讓我覺得作雜誌真是件太有趣 的工作啊。
最後兩本是《Coyote》和《d design travel》, 用文學藝術設計跨領域編輯手法製作的旅行雜 誌,是我未來幾年很想參與創辦的雜誌類型。 過去20年我收藏了一大堆不同雜誌作的旅行專 題,讓我深深覺得所謂旅行雜誌的對手根本不是 同類雜誌,而是那些把旅行主題做得超級有趣的 其它類雜誌(通常是設計創意和生活風格類)。 影響我的當然不只當天晚上提到的這六本雜誌, 但這六本真的是菁華中的精華啊,應《小日子》 老戰友之邀特地整理在此,與你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