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mon】走出同溫層 藏身公館夜市的家外之家

Cover story    Go Upstairs

口述=Allie
青少年時離開臺灣,待過日本、香港、北京。習慣移動,熱愛生活,並相信溝通。2015年,與英國夥伴Alan創立介於咖啡店與共同工作空間的「The Common」按時計費,致力傳遞平等對話的理念。

撰文=黃銘彰
攝影=張界聰

Allie在採光良好的窗邊閱讀喜愛的詩集,窗外是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
Allie在採光良好的窗邊閱讀喜愛的詩集,窗外是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

待過許多國家,離別對我來說像人生的常態。然而,臺灣給我的感覺不大一樣,這裡很舒適,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太過安逸會讓人待在習慣的圈圈裡,停止探索與好奇,有另一種危險。我不喜歡圈圈,也不太容易找到自己的圈圈,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家怪怪的店。

鄰近紛鬧的公館夜市,樓下是臭豆腐攤和手機店,得爬上樓梯才能抵達,很難想像竟存在一家介於咖啡店與共同工作空間的小店。我希望這裡是一個不需要被歸類於某種風格的空間,擁有親切、舒適的基本配備足矣,一如我自己不喜歡被標籤,希望每個人都有不被定義、不走入圈圈的自由。

與其說「The Common」是我與夥伴Alan開的店,不如說它是每個人的第二個家。

「家外之家」的概念來自我們的旅遊經驗。在俄羅斯,這樣的店很受歡迎。按時計費、自助式餐點、由客人自己去定義空間,這樣的做法讓自由與歸屬感毫不衝突,也促成更多對話的可能。期待The Common能將這樣的理念帶入,讓客人就像回家般無拘無束。

正對著臺大的四樓屋頂,有假日瑜珈班,也提供聚會烤肉租借。
正對著臺大的四樓屋頂,有假日瑜珈班,也提供聚會烤肉租借。

老實說,店內的陳設並沒有太多設計感,有時過多的設計反而是種門檻,手工滾花的淡綠壁紙、隨性擺放的舊式桌椅,帶有一點影像放大後的粗粒感。店內的主要空間位於三樓,四樓則是頂樓陽臺,當初選擇在公館,是因為這裡的客群以學生為主,年輕世代最有意願嘗試新事物。而在樓上開店,一方面出於租金考量,另一方面是我們不想要一個太過開放的空間,沒有招牌,卻願意走上來的人,或許也喜歡一種發現與被發現的感覺。

當然,在一個舒服空間的背後需要許多付出。早上到店裡,我通常會先將店內整理過一遍,然後在廚房煮檸檬紅茶,準備當天需要的食材。天氣好的時候,陽光透過簾幕灑進店內,落在木質的地板上,空間顯得特別明亮而溫潤。疲累時,坐在黃色窗簾半掩的窗邊沙發上,什麼也不做,靜靜聆聽外頭的聲音,想像人車的流動,蠻讓人放鬆的。

窗外的風景會隨時間不斷變化,入夜後,一旁 的夜市攤販逐漸亮起繽紛的招牌,絡繹不絕 的人潮映入眼簾。不時還會聞到樓下的小吃香 味,聽見路人的討價還價。這些畫面是最真實 的常民生活,格外動人。有時候我也會往四樓去,倚著欄杆,看人來人往;下雨天,看著形色 各異的傘面,想像著傘下的故事。

店裡每天上演的也是瞬息萬變的生活現場,而非浪漫的想像。客人可以自在地唱歌,彈奏店內的鋼琴跟吉他。我們甚至非常歡迎客人提 供自己的才藝,交換一整天免費在店裡的時 光,舉凡協助內外場工作、美化菜單,甚至 當我的吉他老師都行。開店以來,也持續進 行「Hello Stranger」交換秘密活動,寫一個關 於自己的秘密,就可以帶走一個陌生朋友的秘密。曾經有同志朋友利用這個活動對心儀的對 象告白。想想雖然有點心酸,卻也很開心店裡 提供了這個平臺,讓他說出可能放在心裡很久的話。

每天與客人互動,察覺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一直都在,只是缺乏一個空間讓大家忠實的表達情感。人若待在同質性高的地方久了,就會不那麼願意與意見不同的人交流。所以舉辦陌生人電影院、二手物交換市集、屋頂瑜伽教學、現 場 DJ 電臺點播……,能夠做些什麼讓溝通在這個空間發生,是我們一直努力嘗試的。

我始終認為,保持開放的心,再怎麼平凡的生活,其中都有耐人尋味的故事。期待越來越多人願意踏上我們築好的階梯,從另一種視角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Info

The Common

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 138 號 3F

02-2365-1860
FB:The Common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