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所保留精彩的故事 讓物件脫離舊軌道

Cover story  Finding Clues of the Past

張銘崑 

益茂中醫診所經營者,人稱「張大哥」。雖為醫館第四代傳人,總是把研究藥理的時間拿來閱讀室內與建築設計相關書籍,並將診所打造成溫暖明亮的現代空間。日常興趣是四處蒐羅老物件,搜集老物件的 20 多年來,感覺到自己似乎越來越年輕。

撰文=楊芷菡
攝影=簡子鑫

張大哥注重環境整潔,他認為空間只要隨時保持乾淨,老物件不會因時間而輕易繡化變質。
張大哥注重環境整潔,他認為空間只要隨時保持乾淨,老物件不會因時間而輕易繡化變質。

在候診燈號亮起的那一刻,開啟了我每天的生活日常。

早上進入診所的人不多,讓我有更多機會向每個人噓寒問暖。有時候我會站在櫃檯為有藥材需求的客人秤重抓藥,用紙把藥材包起來看起來容易,初入門要一直包一直包,至少練習一個月才會越來越上手。

大部份來看診的人一進門繞了一圈,看到我劈頭第一句話就是:「這裡的擺設是不是又換了?」

 

似乎洞悉我的個人嗜好,知道我會把蒐羅來的 「寶物」輪流替換,放置在診所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入口的候診區,或是診間的牆面,洗手間內外,拿藥掛號的櫃檯,各種材質的小擺飾或大陳設,在我小小的改造之後,以嶄新的面貌呈現。

廢棄的瓦片,撿拾來的樹枝,強化玻璃碎片,煎藥時破碎的器皿,藝術家朋友運用已經損毀的媒材製作出來的燈飾,為診間增添暖意。
廢棄的瓦片,撿拾來的樹枝,強化玻璃碎片,煎藥時破碎的器皿,藝術家朋友運用已經損毀的媒材製作出來的燈飾,為診間增添暖意。

從小住在海邊,常常會在海邊撿拾漂流木和石頭,它們外型雖然殘缺,卻很有味道。也養成了每次出門就一定會帶東西回家的習慣。收集老物件的這 20 幾年來,我最重視物件給我的第一個感覺,除了它天生的美感,還有經由觸碰遺留在手中的溫度。

每當看到物件的第一眼,我就開始想著要如何讓它跳脫外型給人的既定形象。以掛在診間外牆上的人像面具為例,當初在跳蚤市場看到它的時候,樣子不太好看,甚至有點嚇人,它的臉龐肌膚已經被扒掉一半。同行的友人一直說不要買,但是我覺得它真的很特別,承襲著墨西哥文化,隔天就特地去把它買下來。

 

曾在西元前 1500 年當作戰場上威嚇敵人的面 具,隨著西班牙佔領墨西哥之後,漸漸轉變為 慶典上搭配舞蹈,戴上就是不同角色演出的象 徵,而近代多用於隱蔽或者裝飾的作用。想起歐 洲藝術家多以白色為主體進行雕塑創作,順勢地 把油漆拿出來,將它漆成白色。只有一種顏色過 於單調,我另外買了罐金色油漆,把其中兩顆牙 齒漆上金色,像是幫它補上了假牙;還把太太的墜飾拿來當作它的耳環,讓整體更具藝術性。

我的收藏各種材質都有,其中一件純手工打製 小鐵鞋,起初是因為喜歡它小巧可愛的模樣而 買下,沒想到和女兒滿週歲時蓋的腳印放在一 起,竟有種新舊交替的時代感。和朋友一起去建 國南路買來的木製長型燭臺,一格一格的小空間 原本是用來放置蠟燭,但是我覺得它有更合適的 定位,後來把從澎湖買來作為刻章的石頭一一放 上,成了最好的印章收納盒。如果一開始看到它們就想著留在身邊有沒有用處,或是可以把它擺 放在哪?似乎就會把更多的可能性縮限。

十多年前,我從雜誌上看到一則關於知名品牌時 尚教主的報導,一般人對於大品牌的設計總監穿 戴總停留在光鮮與亮麗,她卻把全球各地搜來的 老件,部分放置在她各處的住所,部分則當作設 計靈感來源。我從畫面中看到她把新與舊混搭到 讓人稱奇,也讓我深刻了解到,只要把物件放置 在對的地方,時常保持乾淨與明亮,「老件」背後的意涵就並非就是「霉味」和「老氣」。

自小父親就希望我能多研究藥理,但事實上我把 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閱讀建築與室內設計相關書 籍。十七、八歲的時候還沒有誠品,朋友會從國 外把書帶回來給我,我也曾上網大量訂購,時至 今日,已經有上千本藏書。

我把對於藝術的喜愛放置在診所經營,並商請藝 術家朋友幫我打造充滿現代感的設計空間,他將水泥以雕塑技法呈現,在視覺上讓原本硬梆梆的 水泥變得柔軟,牆面一進一出的立體轉折都能看見其中巧思,運用複合媒材的創作概念,把水泥與鐵條結合,太太的工作空間因而成為藝術的一部分。

每當我置身空間角落,都能切實地感受到老物件 把這裡當作是家般的旺盛生命力。沒有想到,把 喜好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無形中卻創造出最極端的美感。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