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Outdoor Festivals
口述=盧銘世
嘉義女兒節發起人。1963 年生於嘉義太保市舊埤里,1998年發起成立嘉義荒野保護協會,持續以「綠手指計劃」推行環境運動。
撰文=拔林
圖片提供=嘉義女兒節

嘉義女兒節是一個美好的偶然。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這個「偶然」竟然持續了13個年頭。正如女兒節這個命題,這個市集幾乎也像我的女兒一樣,從襁褓一路牽引著它成長茁壯,每一年它都為我帶來不同的驚喜,也更加期盼著來年的到來。
我從事園藝工作多年,一直以來都希望能透過植物來做點什麼。2000 年時,我懷抱一股理想投入環境藝術行動,發起一連串「北回歸線種樹」的活動,希望透過綠化活動來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在2002 年也號召朋友參加「綠手指計劃」,邀請大家來當志工,協助社區或學校改造雜亂角落,變成生態休閒的空間。這個自願性質的活動並沒有任何經費,為了讓活動往後能獨立自主,一開始便決定不依賴公部門經費,而是透過物資募集舉辦「生活藝術品拍賣會」,藉此籌措活動所需要的經費。
由於一開始市集設定的目標就不是為了營利,參與者多半帶有理想性,使得募集的「拍賣物」也很與眾不同,多半都是自家產的,有農產、手作食品、手染衣、陶作等,甚至也有人表演非洲鼓,自娛也娛人。在白天種樹活動結束後,晚上為了讓遠道而來的朋友可以盡興,我們會合力升起營火,在歡唱與笑語交織的茶席中結束美好的一天。
女兒節原本不是市集,也沒有商業行為,初期發生的形態也非常自由,只不過是大家選定相約處,各自帶著分享物來參加而已。由於來參加朋友大多抱著分享的心態來參加,當時並沒有所謂的攤位,頂多就是在地上鋪個草蓆,然後各自發揮創意來佈置而已,如此,讓得整場活動帶有濃烈的「創作」性格,曾有人評為「最好玩的市集」。
隨著一年、兩年舉辦下來,身為發起者的我也不禁思索起這樣的活動是否有更多意涵。我想到傳統文化裡的端午或中秋節,這些存在生活裡很久的節日原本都有其歷史背景,但曾幾何時卻變成放煙火跟烤肉的日子。「當代難道沒有屬於自己的節日嗎?」我這樣問自己。於是,我想讓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變成是屬於自己這一代的節日。
生活在嘉南平原這個以農耕為底蘊的社會,人們依照節氣過生活,而秋收冬藏意味著修養生息的到來,促成了節日總在晚秋(約11 月底)舉辦,此年此刻正是農人感念大地之母豐賜,將無名集會命名為「女兒節」,也具有此意義。
過去 13 年,嘉義女兒節六次辦在嘉義市、六次 辦在嘉義縣,每次發生的地點都不同。今年,女 兒節邁向某種程度的成熟,夥伴們自主醞釀主 題,邀集參與攤位,並且籌措相關活動、開發文創商品。整場活動以週休二日來規劃排程,從白天市集、傍晚拍賣會,直到翌日的晚會,中間穿插了女兒杯活動、女兒樹拍賣與茶席體驗,而參與者有來自臺東小農用在地食材現場做料理,也 有追蹤師(註)分享他在阿拉斯加的冒險旅 程,甚至有海外回國的音樂家不插電演唱,內容多樣又好玩。
在沒有刻意宣傳下,去年剛辦完的女兒節一天就 湧入上千人,並有五萬多元營收。這盈餘看來雖不多,卻足以讓我們投入小型公益贊助,用來改善社區環境或支持演奏團體義演,今年則預計 投入製做「空污旗」來推行環境關懷提醒。在女 兒節中,我希望各種理想能夠在此尋得支持,來 擺攤的人用熱情鼓舞旁觀者,這過程也如「種 樹」,只不過種下的叫「夢想」。
來現場參加的朋友怎麼說
Q:逛生活藝術品拍賣會有什麼感覺?
A:女兒節的拍賣會很有趣,捐贈出來的拍賣物不見 得很實用,但都有獨特的美感,例如破掉的古董盤子、很老的茶壺等,這些物件的背後都有其故事,拍賣者一方面捐出來贊助活動,一方面也是藉此分享生命故事。
Q:女兒節與一般市集相較,對你來說有何不同?
A:女兒節的市集是後來才加入的元素,來參與的攤位都著重在原創手作,商業氣息較不濃厚,有別於一 般市集。無論是市集或拍賣,整個女兒節的活動都是 為了鋪陳晚會,這也是我最喜歡女兒節的部分。
Q:女兒節的晚會令你印象深刻之處?
A:晚會每年幾乎都會有不同的表演參與,甚至有電 影導演分享他到偏鄉學習剪紙藝術的故事。整體而言,女兒節雖然花的錢不多,但透過美學的分享,傳達出來的質感跟想法,卻不見得是花很多錢辦的活動所能達到的。
註:在印地安文化中,透過觀察動物足跡和山林變化,順著自然 的規律尋找出適當的資源維生,人們稱這項技能為「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