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75 Finding the Ocean
回到海岸學古漁法
慢下心和大海相處

┃洄遊吧┃

結束一天工作後,我喜歡到海邊散步,感受海風吹過、聽著浪花打在海岸的聲音,彷彿五感都被打開。湛藍海面上,點點浮球隨著海流載浮載沉,很少人知道,浮球底下是七星潭特有的定置漁網,正吸引著魚群游入這個巨大的迷宮。
定置漁法是臺灣傳統的捕魚方式之一,至今已改良數次,利用海流讓魚群游進漁網內,不會濫捕也較友善。每到起漁時間,七星潭旁總能看到這樣的景象:載著膠筏的推土機緩緩駛向岸邊將膠筏推入大海,漁撈長和船員乘著膠筏向海上的漁船前進,將漁獲載運上岸,再用推土機運送到小貨卡上,送回漁場處理。

太平洋岸的七星潭魚類近百種,像當季的洄游魚就有鰹魚、七星仔魚、鬼頭刀等,愛吃魚的臺灣人大多不了解自己吃下肚的是什麼魚種,又是透過何種方式被捕獲上岸……兩年前我成立「洄遊吧」,就是希望透過海鮮的販售,以及帶領人們體驗漁業、海岸淨灘等活動,讓更多人關心食魚教育,也分享在地的海洋文化、故事,推廣友善海洋生態的漁法。

會開始關注海洋生態,是因為阿公和舅舅在七星潭經營漁場的關係。記得小時候每到寒暑假,我和弟弟回到阿公家,都有超厚的生魚片可以吃,舅舅還會帶我們到七星潭,拿車子的輪胎當游泳圈,把我們丟到海裡面玩耍……從那時開始,我便對海洋有了深厚的情感。
因著對海的嚮往,我選擇到有大片海景的中山大學讀書,學習生態規劃、海洋環境的管理。常常聽到同學討論著,臺灣明明是海島國家,為何只有海鮮文化,卻沒有海洋文化,這件事一直在我心裡迴盪。直到大三開始跟教授跑了許多臺灣的濕地、商業港口,也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應用所學,落實海洋永續,讓海洋文化、食魚教育傳遞給更多人。
思考著既然家裡經營定置漁場,有沒有可能透過這個漁場,引導人們認識漁法、漁人,以及魚的生長環境。同時漸漸地發現自己其實並不那麼喜歡單純的學術研究,倒不如創業,實際到現場,便放棄出國讀書機會,搬到花蓮定居。


紙上談兵卻沒有實務經驗的我,心裡也忐忑不安。當時我連定置漁法是怎麼抓魚、魚種長什麼樣都完全不懂,於是開始每天跟舅舅去漁場,看作業流程、用影片記錄,分享在粉絲專頁上。一看到魚上岸,就會問人它是什麼魚種、魚價多少,並拍照留存,回去比對圖鑑、勤做筆記。
為了更了解魚的構造、烹煮特性,我也跑到市場和魚販學習殺魚。從最簡單的打鱗、去 鰓、除肚學起,常聽到客人說,「妹妹妳怎麼會來做這個,妳是高中畢業嗎?」感覺大家好像認為這個行業有先入為主的成見。其實傳統魚市就是戰場,漁獲多放一天鮮度和價格都會往下掉,如何在三小時內把魚賣光,裡頭就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學問。
除了到市場學習,我也趁著零碎空檔,到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海洋解說員,學習如何解說、帶領人們認識海洋,也在這裡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逐漸找出洄遊吧的經營模式,工作漸漸穩定。但總被夥伴笑稱工作狂的我,空閒時總忍不住打開手機回 mail,創業的忙碌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但每當看見參與洄遊吧活動的朋友能夠準確地說出魚的名稱、烹煮方式等知識,就會覺得做的事情很有價值。
過去的我,個性很急,覺得事情一定要按部就班執行,但習慣與海共生的舅舅時常提醒:「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著急也沒有用。」跟大海相處久了,我也越來越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很多時候人生無法預測,就像人無法改變天氣或海流的變化,但海洋卻也因此每天有了不同的樣貌,我想,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文 吳亭諺
攝 韓承燁
┈┈┈┈┈┈┈┈┈┈┈┈┈┈┈┈┈┈┈┈┈┈┈
Cover story 075 Finding the Ocean
Part 1 我的海海人生
Part 2 職人說心內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