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煎煮炒炸之間
尋找屬於臺南老城的聲音
一種聲音 聽見古都的日常聲響

臺南聲音地景
漫步在城市中,可曾注意到四周此起彼落的各種聲音? 在歐洲, 有些地方為了維持教堂鐘聲的可聽性,甚至嚴肅地約法三章,限制附近的人潮車流,只因為歷史與宗教的神聖性不容侵犯,所謂的文化,不僅體現在空間遺址中,更融入在日常生活的各種聲響裡。
楊欽榮,一位在大學裡教授設計的老師,無意間發現另一種記錄臺南的方式,熱血召集志同道合夥伴,成立目目文創,幾年來致力保存與再創造城市中的多元聲音,沒想到驚喜才由此開始。
走在白天的臺南街道上,熱騰騰,鬧哄哄。那晚上的府城呢?腦海中刻印著什麼樣的想像?
許多人因為「小吃」來到臺南,媒體上的畫面不外乎是食物看起來很美味,主持 人品嘗後讚不絕口,或者部落客字裡行間,用盡各種形容詞描述如何美味,然 而,經常伴隨「小吃」一起出現的各種聲響,卻鮮少被注意且記錄下來。
我經常凌晨漫步在臺南巷弄裡,享受難得的寧靜。但是,也正因為四周的寧靜, 讓我得以聽見與看見難得的一面。那時候,我想著,凌晨六點的臺南,若用一種聲音來代表,應該就是這個了:幾隻在古蹟屋頂上夜遊的貓咪,互相追逐或打鬥 的混亂場面,有些突兀卻是活生生。那倘若傍晚呢 ? 該去哪裡尋找屬於臺南獨特的聲音?
「聲音地景」概念,說的就是這般。從 2013 年開始,我便與團隊展開臺南聲音記錄計畫,首先大量收集古都中的各類聲音,包括田野調查訪問,慶典活動敲鑼打鼓,東市場裡的叫賣喧嘩,乃至於孔廟不同時段收錄的空間音感。從無目的地大量建立資料庫,想盡可能把發生在這裡的大小事情都收藏起來,深怕哪一天就再也聽不到那曾經存在的微弱歷史。
穿梭觀光客過多的老廟古蹟周邊,人潮吵雜往往淹蓋掉整點報時暮鼓晨鐘,似乎只剩下一點點聲音發出來,聽起來有些誇張,不過情況卻更加惡化著。
所以,我愛在人潮散去時,跑到孔廟外閒晃錄音,或者跑上林百貨頂樓,收錄晴天、雨天兩端的聲響,或者在東市場追隨貓咪亂錄,無論是哪裡發出來的叮叮咚咚、鏗鏗鏘鏘,都是屬於這老城市的精彩,在視覺畫面之外,我們其實還有無法抹滅的聽覺感受。真實又具體鮮活。
這一次應台南老爺行旅邀約策展,以「聲音地景」為題,呈現屬於臺南的獨特風貌;我與團隊思考許久,最後決定以「小吃」作為切入點,同時展示視覺與聽覺兩種感受,一方面讓觀者藉由復古空間設計,進入臺南懷舊時光,另方面,融入小吃店裡伴隨出現的各種聲響,例如叫賣、炒菜、切菜、大火熱炒等情境錄音,喚醒觀者重新關注聲音與城市之間的緊密連結,學會聆聽空間中的多層次共鳴。
為了讓觀者不只是觀賞或聆聽,還能錄下對於物件或旅遊景觀的獨特口述,我們讓旅者也能用聲音標記走過的痕跡,甚至製作成 APP 貼紙以明信片寄送給遠方朋友,將旅行的記憶變得更有臨場感。●
台南老爺行旅《行旅I》主題展
即日起至8月27日,開放免費參觀。
預約導覽專線(06)236-6168
口述 楊欽榮
文 葉思吟
圖片提供 台南老爺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