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19     Start Here, Make a Difference


從忙碌驚醒
開民宿過慢步調生活


┃ 我在菁桐 ┃


王兆民(左)和爸爸合力把老家隔壁房子改造成民宿。
王兆民(左)和爸爸合力把老家隔壁房子改造成民宿。


王兆民 從事髮型設計 18 年,經歷奶奶與狗過世後,決定回老家開民宿。進而體會到慢步調的生活哲學,下階段打算再開一間民宿,把爸媽接過來一起住。




從小我在新北市平溪區的菁桐里長大,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奶奶把我帶大的地方。長大後回來,她總是很高興,每次當我離開,走下門前的斜坡時,她總在身後大聲交代:「有空要常回來!」

在台北經營髮廊的生活其實很忙碌,有時無法常常回去探望奶奶。直到三年多前,奶奶跟我養的狗相繼過世,那時才從沒日沒夜的工作中驚醒,發覺自己拚命工作也許賺到了錢,可以分享的人卻不知道還會不會在身邊。

當下決定要多陪陪家人,開始跟爸爸回老家做他喜歡的木工。剛好奶奶家旁邊的屋子要出租,便抓住機會租下來,想說一方面可以自己住,也多個空間跟爸爸相處、玩木工,或是可以試試看做民宿。會想開民宿來自過去想當農場主人的夢想,後來發現經營農場要花好多錢,曾經想過也許做民宿會更為實際,剛好有這個機緣讓我實踐。



NO.19
沿用老房子超過60年的木門,增添空間韻致。


開民宿之前,我除了經營髮廊,還有一間咖啡廳。為了專心經營民宿,我決定請店長代職、 每個月只進去一次髮廊,咖啡廳則交給哥哥的女友經營。民宿的收入只有髮廊的十分之一, 放棄髮廊固定的工作就等於放棄了一份穩定收入,於是後來把心愛的跑車跟重型機車賣掉, 希望換來的錢能讓我接下來兩、三年不用煩惱開支,放心經營民宿。

以前我念復興美工的室內設計,所以在計劃改造民宿時,就決定自己動手。剛好認識一個興趣相仿的朋友 Sam,便一起合力完成。花了一年多時間,在有限的預算下,把屋子重整成現在的模樣。有些家具自己動手打造,也撿別人不要的窗框做成浴室窗戶或咖啡屋的裝飾,連爸爸也陪我整整三天一起鋪地板。這屋子能有今天的樣貌,多虧爸爸、女友 Eva 與 Sam 的幫忙。改造過程雖然辛苦,但從裡到外空間與擺設都由大家一起完成,做出來特別有成就感。

也許因為從小出生礦工家庭,一家五口曾擠在四坪大的房子、也曾住過公司倉庫,這樣的際遇讓我潛意識埋藏著一個願望,就是想擁有一個自己喜歡的環境,一個「家」的概念,跟愛我及我愛的家人分享,跟人生旅途遇到的好友分享。現在創建了這個民宿,可以跟來到這裡、 喜歡這個環境的人分享,讓我覺得很開心。

既然要追求「家」的感覺,這個空間就不能只講求單純住宿,應該要讓客人感受「回到自己的家」。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 2019 07 16 %E4%B8%8B%E5%8D%882.44.13


一開始本來沒有提供早餐,後來我想,如果要有住在家裡的感覺,怎麼能沒有早餐呢?所以後來就會備好麵包跟酥餅,泡點烏龍茶、紅茶擺在冰箱,有時準備薏仁湯或小點心。回想做髮廊的十幾年,除了上班就是睡覺,能做自己事情的時間很少。現在經營民宿反而像是在享受生活,不像在工作。因為這樣的體悟,我在窗檯邊擺了字母木雕 Life 與兩隻木蝸牛,我覺得生活應該重質而不重量,像蝸牛這樣慢慢爬,把兩天當一天用,會更懂得體會生活細節與享受。希望來到民宿的客人可以感受到,你不一定要很有錢,只要用心觀察,就能發現生活周遭許多美好的事物,讓日子變得更有趣。

曾有民宿客人在這邊求婚,如果房子一直存在,他們以後可以帶小孩來,或二、三十年老了以後回來看看。可是如果人家回來,這個地方已經不在了,怎麼辦?所以我希望再開間民宿,但不是租的、是自己買的,才能長久經營,為了這些想再回來的客人,那個空間的存在感跟情緒上的感動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現在的民宿只有兩間房,如果客滿、我不能住的時候,就得菁桐山上、蘆洲的家兩邊跑,比較辛苦一點。我覺得經營民宿,主人還是要住在那裡,不然很容易淪為旅館的感覺。所以下個目標,想買個地方變成自己的家,同時經營民宿。可以把爸媽接過來一起住,姐姐、哥哥有空時也能回來聚聚。如果這樣的民宿成形,我的家人、興趣、工作全部結合在一起,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採訪 謝雨珊、曾虹琳
 謝雨珊
 韓承燁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