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傳統老物件 保存人的故事

Cover story Many Items in Daily Use

口述=吳建興
北藝大美術創作所畢業,「Swallow 燕子二手懷舊傢具」創辦人兼當代藝術家。從國中開始收藏臺灣老件,修整並賦予物件新生命,個人生活空間宛如微型臺灣文物館。

將廢棄的老家具重組成可用的物件。
將廢棄的老家具重組成可用的物件。

從小生在埔里三合院中的大家庭裡,由於父親工作忙碌的關係,我由祖父母帶大,其實我們家境不是很富裕,老人家很節省,舊物不是壞了就丟,而是修繕後再重新使用,這種愛物惜物的觀念也默默影響了我。國中時曾祖父母過世,我開始想,人走後,還留下些什麼?而曾祖父的「紅眠床」讓我找到答案,他們的生活,其實也是我們的生活,記憶在使用老物件的過程中被保留,現在我還睡著曾祖父的紅眠床,延續著他的生活軌跡。

自那時候起,我開始整理家中留下的老東西,菜櫥、長凳、老時鐘、玻璃杯,重新修復並保存。父母親、祖父母也很支持我的興趣,爸媽看到郵政寶寶會買來給我,阿公只要換新的東西,就會把舊東西留給我,甚至之後遇到一些老東西或是人家不要的東西,也會特別撿給我。這些老物件的價值不在於買或賣,而是它所帶給我的記憶,和整個時代的智慧及情感。

臺灣傳統的老物件給我很多回憶,所以無論是自己私下使用的物品,還是開店的選物方向,都以臺灣物件為主。日治時期,日本大量出口臺灣的檜木、樟木,當時大至家具櫥櫃、桌椅,小至眼鏡、收納盒,都是以木料製作。我想臺灣擁有如此好的原物料,為什麼不好好珍惜這些時代留下的物件呢?自己收藏了這麼多臺灣的老件,每一樣都是由老師傅一個個手工打磨出來,就算是同款式的衣櫃,它就是不同,卡榫刻意保留了木頭的空隙,以符合木頭熱漲冷縮的特性。保存這些古老工藝的用心與智慧,不被時代的洪流所稀釋,是我的使命。

 

在收集老物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物件其實不完 整,導致無法販售也不能使用,後來就決定拆解 它,當成材料,再重新改造、定製。例如將破損 不堪的窗框重新裁切後,成了凳子的椅面,讓原本破舊家具成了實用的物件,也成了有時代感的藝術作品。

身為藝術工作者,我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創作。每當遇到令我感動的物件,便開始和它對話,追 溯物件的本質。例如拿著手上的老瓷碗,便開始 思索物件勾起我深層的回憶究竟是什麼?是它溫 潤的觸感,還是記憶中和祖父母一起吃飯的情 景。看過的老物越多,越能體認到,最觸動自己 的還是那些兒時曾使用過的物品。夏日吃著冰在 一旁轉動的大同電扇;媽媽盯著我寫功課的那盞 檯燈;靜靜感受時間在改變的翻頁時鐘。到了後 來,我不再是收集或擁有這些東西,而是與人分享著一個個物件的記憶與故事。

書房裡有台近半個人高的可口可樂的老播放機,還是使用老式卡帶。這是在西門町的 Disco 舞廳收來的,一對七、八十幾歲的老夫妻所經營 的舞廳即將歇業,老收音機陪伴著他們走過半個 多世紀,從老先生口中聽到行業的盛與衰,那 是一個時代的驕傲與嘆息。每到夜裡,我會坐 在書桌前,扭開這臺收音機,聽著遠方傳來的聲音,沉澱一天的自己。

使用了這麼多老東西,才發現物件的故事,其實也是人的故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