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慢流
當沒有東西可看時
才能真正看見


一個展覽 換個地方看電影


到美術看電影,對許多人是新嘗試。
到美術看電影,對許多人是新嘗試。


提起「看電影」三個字,一般人想到會是什麼?

腦海中首先出現的,應當就是一群人置身黑漆漆空間裡,端坐椅子上,盯著螢幕投射出來的影像。但這一次,很單純地想打破被定型的慣性,嘗試將觀眾拉進美術館來看電影,激發關於電影和藝術之間更多元想像。

很幸運的,一路以來,我早已成為少數被藝術界接受的電影人,過去,只要在商業體系上無法創造佳績,往往就會被邊緣化,但是,電影作為創作的一種類型,應同時存在多元面向,而非僅能服膺於虛華的消費文化,更不該只限於電影院放映。因此,倘若將電影視為藝術媒材,站在教育角度,美術館可能是一條新通路,也可能是最後堡壘。

在展場設計上,我打破慣常看電影邏輯,先觀賞拆解下的電影片段,最後才從頭到尾完整觀看一部片,所使用的布幕,則回收自過去展覽廢紙張,緬懷電影製作手工業時代精神。這一次大約製作近 60 個片段影像,大約兩週就更換一次展場內容,沒事時也會出現在美術館,靜觀參訪者的反應,或者站上第一線解說,近距離了解年輕朋友的想法。

當每一位參觀者,開始學習說出自己對於片段影像的獨特見解時,對於傳統電影線性想像,便能逐漸瓦解,了解原來「看電影可以那麼自由」,而在不同的時空、地理交錯影響下,所傳達與接收的訊息則會大不同,這是我希望大家進入美術館《郊遊》的初衷。

許多人問我,將《郊遊》放到美術館展演,在拍攝過程中有什麼不同考量?其實一切都如同以往,總是把創作擺在第一,想拍什麼就拍什麼。

演員和一切場景都是水到渠成,不會過度干涉,而李康生看起來就如同街上平凡人,不需刻意雕琢,演的就是自己,演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你我他。

《郊遊》片中,有一場李康生在河邊的戲,當時我只是把他帶到河邊,毋需言語交代,任他隨興動作,蹲坐、抽煙、觀看流水等,隨著時間流逝,劇組只是靜靜地在一旁拍攝他和整個空間互動,以及情緒變化。

然而,觀眾只要仔細看,便能透析其間光影變化,默默產生心靈觸動,透過「慢」動作的放大,體悟到時間流動,這正是生命本質。

展場進門,高掛放映路口持廣告牌者片段,這些在現今台灣經常可見的畫面,卻往往被視而不見。某種程度上,我是故意逼著觀眾去面對,主角看似單調、缺乏驚奇舉動,伴隨著身邊過往人車交流,甚至面對攝影機的種種表情反應,反而構成這部影片最受關注焦點。

當觀眾沒有東西看的時候,他們就會轉而尋找其中細節,就會看到真正的東西。

另一幕李康生坐在工地雜草堆旁,狼吞虎嚥吃便當,長達幾分鐘鏡頭,則是想藉此提醒眾生 :一輩子奔波勞碌,為的不就是一個便當而已。多久沒有回頭問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

如果問「電影能夠改變世界嗎?」我的回答會是:重點不在於你看到了什麼,而是透過觀影,觸動內心去想什麼。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不懂我想表達的,那就去看月亮吧!她會告訴你所有答案。▍



《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
即日起至2014年11月9日
MoNTU北師美術館
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葉思吟
 莊騰傑



蔡明亮 第 50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郊遊》為其第 11 部長片,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亞太影展,並入圍多項國際影展。長期與演員李康生合作,在生活上相互照應。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