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斌對韓良露的戀人絮語

一種思念 讓愛延續的方式

口述 朱全斌
人生經驗過不同的角色,包括電視製作人、紀錄片導演、音樂劇導演等,偶爾兼作插畫、編劇、專欄作家。目前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仍持續在人生中探索潛能開展的新可能。

撰文 張翰豪
攝影 韓承燁

 

01 11
《狗日子.貓時間》是兩人首本共同創作,紀念意義深遠。

作家韓良露遠颺百日後,夫婿朱全斌重新編輯出版了她於2003年著作的倫敦旅遊札記《狗日子.貓時間》。他們夫妻倆於1992年放下了喧囂的媒體生活,飛到倫敦,回歸「過生活」本質,共度最甜美與安適的五年時光。

 

今天上午接受電台專訪前,我以為心情已經調適得很好了。但是到了臺北之音,想起曾陪韓良露來上節目;在節目中主持人問了倫敦往事,忽然間,我意識到那段美好生活已經逝去,告別了,感傷突然又像大海嘯一樣襲來,讓我說不出話⋯⋯

回首五年英倫生活,我們就只是在「生活」。每天買菜、煮飯、看書、散步,很普通、很平淡,韓良露常常在倫敦的大街小巷鑽來鑽去,買一些被我笑稱是「Foolish Things」的東西。但對比現在人人都被高科技制約的年代,生活中的滋味反而不易得,對我們來說,那五年的家常生活是種難得的美好,簡單而珍貴。

031
朱全斌喜歡爵士樂,蒐集很多黑膠唱片,之前把韓良露的手機鈴聲設定為路易斯.阿姆斯壯的〈I’m in the mood for love〉。

到了倫敦後,我重拾畫筆創作,第一張圖就是以我們的公寓客廳為主題,當時只是無心地隨手畫著,沒想到韓良露很喜歡,便鼓勵我繼續畫圖,於是誕生《狗日子.貓時間》中一系列倫敦風情插圖。韓良露的字搭配我的圖,是我們第一本合體創作,這也是我選擇《狗日子.貓時間》做為第一本再版著作的原因,對我而言,這本書的意義截然不同。

朋友們回憶韓良露,總說她是個嗓門大、笑聲明亮、個性瀟灑的奇女子。我跟她結婚30年來,她在我眼裡始終是個十分「小女人」的女人,她的內心裡需有個比較強的人來依附,這樣的脆弱面是外表難以窺探。韓良露的「內在自我」纖細且敏感,過去在創作劇本時,她常邊寫作邊掉淚,彷彿筆與個人合而為一,尤其在面對因貧窮而遭遇被剝奪感的題材時,更是能觸動她的情感淚腺。

相較於貧窮總能觸動韓良露的淚腺,我的人生痛點是「分離」。她離開三個多月以來,我選擇忠於自己,如實於社群媒體上記錄心情感受。我無法假裝堅強,也不設定目標非得在什麼時候回到生活常軌。反覆與自己對話,仔細觀察心情,不壓抑。康復過程有如潮水,忽高忽低,全然接受這些變化,也明白傷痛無法立即痊癒,但它終會一點一滴緩慢地變化。

許多擁有相近生命經驗的朋友看過我寫的文章後,紛紛來信分享生命歷程。他們不給予同情,反倒投以許多欽羨的眼光,羨慕我們曾有如此豐富與自在的人生。這些意料之外的回饋對我很有幫助,彷彿得到無形的支持,也讓我重新看待我們在一起的日子,其實是充滿福報,人生中有這麼一段,雖然結束地早,但我很感恩。

09
韓良露行走於清晨的巴黎,這個世界是她的大觀園。

回憶當初面對分離苦,她最牽掛的就是我,總想著我能夠面對嗎?能夠接受沒有她的生活嗎?當時的我想盡辦法讓她不要離開,但到最後我設法讓她了無牽掛。這個課題,我到現在還在努力學習,我想我是個幸運的人,只要上網搜尋一下,我就有好多好多她的影音檔可以看,一個人的時候,我偶爾會播著這些影片,讓屋裡充滿她的聲音,彷彿她還在,但偶爾我也會換個角度告訴自己:這個世界她看得差不多了,她對離開後的世界應該也很好奇,現在應該正在探索中吧。

05
朱全斌翻著書裡的插畫,回想倫敦時光是如此美好。

韓良露藉由創作獲得快樂與滿足,她總是希望我多從事創作與自我表達。三個月以來,我開始習慣表達與分享,話變多了,卻被朋友揶揄:「你是不是變韓良露了?」我以前總以各種理由延遲內心的創作想望,有時候是因為忙碌,有時候只是因為有點懶散,如今我能專心一致地繪畫、攝影與寫作。我想,韓良露的離開,某些方面是為了成就我,讓我在不得不的磨練中,開啟新的自我。

生命消逝如一縷輕煙從肉身飄散出去,卻是最難以承受之輕。未來五年,我想重整韓良露的錄音稿及各式著作,藉由梳理回憶來保持我們的連結,同時延續文化使命,讓她的精神以更扎實厚重的方式存在著。▍

 

《狗日子.貓時間:韓良露倫敦旅札(紀念新版)》
韓良露著 / 有鹿文化發行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