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祥】生活中聽音樂、唱歌、養小孩 進行一刻鐘限時創作

Cover story Without music, life would be a mistake

口述=林生祥
美濃人,生祥樂隊主唱,以農業搖滾與客語母語創作,震撼歌壇。榮獲多屆金曲獎與金音獎,被譽為當代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新民謠樂人。

撰文=駱亭伶
攝影=嚴葳

 

lin01
林生祥說大三立志當職業音樂人後,從此考60 分就當100 分。

這幾年我音樂聽得很少,細細妹(女兒)出生後,跟小孩的生活空間拆不開,時間零碎,連創作習慣也改了,每一次我都只給自己十五分鐘。洗澡時靈感來了,出來我就往樓下對著細妹(老婆)喊:「十五分鐘內不要吵我。」我不記譜,不拿樂器,把想法結構大塊地砍幾刀,就完成了;時間一到沒有就放掉;《我庄》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在生活中,我也帶女兒做很多音樂的即興訓練。一般童謠聲音和節奏都很糟糕,我自己寫客家童謠;天馬行空的編故事給她聽;外出騎腳踏車時,還會一起改編《龍貓》的歌詞,跟路邊狗狗對話。

當然我也選自己喜歡的音樂給她聽,像前幾天放郭金發的《燒賣粽》,是1988年陳揚老師編曲的版本,那張錄音很棒。隔天早上,細細妹說她也要去賣肉粽,我就告訴她阿嬤小時候早上三點起床準備去賣仙草蜜的故事。因為這樣,我養小孩養得很開心,跟做音樂一樣,即使現場音響再爛,也會拼命想辦法讓自己在台上玩得開心,這也是多年來,雖然有低潮,但我始終沒有對音樂職業倦怠的原因吧。低潮都是會有的,現在知道掉下去時要怎麼整理自己。這時關起房門,貝多芬變成療癒之歌,第五號交響曲中美好的低頻,會幫我把憂鬱震出來。

 

lin02
書房是林生祥睡覺、聽唱片、寫歌、彈樂器的完全空間。

中學時我聽羅大佑和崔健,羅大佑的第三張專輯《家》,尤其是第一首長達八、九分鐘〈吾鄉印象〉,對我影響最大,它給了我一個方向,音樂要言之有物,要有所表達。後來我最被大家認識的作品,像〈風神125〉或〈菊花夜行軍〉,都是都是8、9 分鐘的大作品。大學時 Pink Floyd給我很大的衝擊,前衛的、華麗的迷幻搖滾,開啟我對音樂與聲音的想像,很多人不知道我的第一張專輯《過庄尋聊》是往那個方向做的。

1998年跟鍾永豐(前交工樂隊團員,長期合作的作詞家)認識,他介紹我聽很多音樂,其中最喜歡的就是Van Morrison的《Astral Weeks》。最近我在 YouTube看了他好多場現場演出,他 Play地好輕鬆,大師就是這樣,東西越來越簡單,懂得藏鋒,但光芒還是藏不住。 有時候一邊聽音樂,也難免手癢拿起電月琴跟偶像對尬起來,比較常去找的是非洲馬利共和國的藍調歌手Ali Farka Toure。

去年有兩件事深深地觸動我,一是去北美館看張照堂老師的攝影展,原來「抽離」跟「疏離」只差一個字,岔開了卻很遠。二是看作家胡慧玲談文字上 的節制,我開始思考創作「節制」的想法。奇妙 的,去年底我意識到了節制,還有看到懂得藏鋒 的偶像,給了我新的養分。尤其是 Bob Dylon 和 Van Morrison 兩個人都是 6、70 歲還在巡迴的路 上,我已經看到一個高標,或許不一定有能力可以做到,但偶像在那裡我會想要追啊。他們帶給我的不是技術面,而是一種心靈的支撐。

今年暑假過後,女兒就要上小學,我知道那時候聽音樂的時間一定又變很大塊,要放多大聲都可以。而我自己的房子正在蓋,已經想好,我要一 個長方形的聽音樂的好空間,就跟很多發燒友一 樣,有時候少了某些條件,寧願先 HOLD 住,越 節制,對音樂的欲望反而更強烈,我相信到時候又是不一樣的風景吧。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