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做腳本的山城博物館


一個博物館 遇見新北的人文聚落


11
山城美館前,一望無際的陰陽海,顏色層次豐富。


近年來,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串連成旅遊線,縮寫簡稱「水金九」。過去三個聚落自海邊往山上構築,因應開採煤礦與金礦的需求,分別作為安置礦工幹部、日本管理階層與底層礦工聚落。近年來在一批批風格生活家入駐後,昔日沒落的山城紛紛找回新活力。

從台北或瑞芳起站的公車,大多僅行駛到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對於想遊逛九份、金瓜石的遊客十分便利;但這一次我想要先避開人潮,首要目的地為較為幽靜的水湳洞。據說這裡獨特的山海魅力及人文氛圍,近年來吸引不少藝術創作者進駐,引起我的好奇;因此,我在終點站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園區」下車,等待轉搭每整點開往水湳洞的接駁小巴。

正午,炎熱,趁等候接駁車空檔,先晃進黃金博物館園區,抬頭即可清楚看見無耳茶壺山,園區入口處豎 立著「悲情城市電影場景」石階步道指標,循這條路往下走可親近金瓜石聚落生活;右手邊則是日治時期 留下的「四連棟」,據說此處興建於 1930 年代,過去曾為日本礦業株式會社高級職員宿舍,檜木建材與 自然採光空間設計體現當時生活美學,提供難得一見的礦山生活景觀。

小巴最後一站來到了水湳洞服務中心,也就是「山城美館」所在地。眼前一望無際的陰陽海,顏色層次豐富,藍與白、閃亮黑色屋頂交雜的山城景象,浪漫景色不輸希臘地中海,波光粼粼,彷彿在炫耀著這片曾為「黃金」覆蓋大地的榮光,讓人頓時目眩神迷,眼光久久無法移開。

舊山城美館成立於七年前,在負責人林正文(綽號 「阿諾」)與藝術家們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擴充為 「類博物館」,主要作為展演藝廊,連同提供小農食材餐點、公平貿易咖啡、坐擁無敵海景「山城食 堂」,陸續加入更多合作夥伴。此次與我聯絡的美枝姐即是返鄉工作一員,而年輕的阿雄、小白則是「流 浪」到水湳洞後,深深喜愛上當地的自然景物和文化氛圍而選擇「居留」下來,為山城注入一股新活力。

在水湳洞長大的阿諾,有感於「台北和水湳洞並不遠」,加上無法忘懷家鄉的記憶,多年來經歷將工作室移回家鄉、搬回定居、為了女兒決定在地深耕等階段,「想讓水湳洞變得愈來愈好」成為他的心願。他同時是詩人、生活哲學家、畫家,更是木藝創作者,館內處處可見「人大心細」的阿諾作品,日常生活中的一碗一筷、小杯小壺,透過他深邃沉澱與線條簡化,融合黃金山城獨特色調,紛紛轉化為視覺焦點,帶點滄桑,卻又賦予生活小物獨一無二的趣味。

陶藝家任秀兒與先生許居福(人稱「阿福」)亦算是 「移居」水湳洞代表人物。館內大片紅色牆面上高掛著「不一鼓」:運用海邊撿拾來的漂流浮球繃上最簡單的胚布,聲音厚實且溫潤,靈感便是來自阿福。拍擊不一鼓過程,除了傳達出人與自然生態平衡的和諧音律,並重新凝結社區居民每週至少挪出一晚相聚練習。藝術融入生活,證明廢物也能變黃金的理念。

我問藝術家們:「水湳洞哪裡迷人?」任秀兒回答:「好山好水,適合生活。」山與海四季循環變化,季節分明的春雲、夏花、秋芒以及冬雨,讓他們眷戀不已。尤其每年春初,大片雲霧壟罩金瓜石地區的時節,壯觀景象絕對不輸高山雲海,大夥不約而同都給予滿分推薦。

此外,每天觀賞陰陽海,隨陽光揮灑變化角度,就彷彿在欣賞不同的畫作,時時變化、 永遠新鮮,即使每天沿著同一條路線散步,也總能發現不同的驚喜,而長達四個月的雨季也別有一番「濕」情畫意。

當晚,我預約體驗阿諾木工坊「DIY 刮痧板」課程,即使從未接觸過木工的人都歡迎報名;操作開始前,阿諾總先拿出五種撿拾來的廢棄木頭或漂流木,讓我聞聞猜猜是哪種樹木的香味?肖楠、檜木、牛樟、樟木、 杉木各具獨特氣息與紋路。想想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認真辨認,透過這樣的體驗過程,提醒著我們長期以來對周遭環境是如何地「視而不見」。

之後,阿諾操作示範如何磨平木頭、製作刮痧板,並分享多年來善用二手木廢料創作出的大小物件,包括當初送給剛出生女兒的紀念品、在濂洞國小擔任志工、指導學童完成的玩具等。即使已經汗流滿面,但從他的表情中,充分感受到賦予老物新生命的無窮喜悅。或許,這也是當代水湳洞,最令人回味的旅行風景吧!▍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文字工作者,因為愛登山、愛攝影,有幸走過許多簡單生活的小地方,替自己的足跡留下文字與影像的紀錄。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