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發行人 劉冠吟
攝 劉森湧、張界聰
村上春樹在他的第六本長篇小說《舞舞舞》中有幾句關於長大成人的經典對白:「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在一瞬間變老的。」
你曾經想過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又或是,你還記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嗎?那是現在的你嗎?《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幾位「新世代職人」,希望大家看看他們,也回憶自己曾經握在手中的夢想。他們做著爸媽無法理解,甚至一般人覺得陌生的工作,不追求世俗認同,在人生路上,用獨一無二的姿態前進。
從機械與土木工程專業背景畢業的居家收納師Mr. 許,順著自己潔癖與強迫症的天性,轉職走上了收納整理一職,「整理空間是一種直視自己心靈的時刻,藉機梳理混亂的心情」,他又說起換工作的心情:「光靠想像只會困難重重,不成功大不了重新來過,工作還是自己開心最重要。」
廣受年輕人喜歡的即興書法詩人何景窗,原本在廣告公司當文案,沒日沒夜地工作,後來決定將生活歸零,回到臺南念研究所,在這段沉靜的歲月中,接觸了文學創作及書法,寫著寫著,作品越來越普及,何景窗的字化成不同的產品,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也走出了她自己新生活的節奏。
從小喜歡捏捏縫縫的崔泡泡,在成長過程當中常被認定是長不大的小孩,沒考上大學,卻一心想做美術相關工作,而後順著自己這份任性又幼稚的個性,為紙風車兒童劇團製作道具和布偶,一路走到現在成為專業的製偶師,進而創作出之前世大運的吉祥物熊讚。沒有硬性改變人格特質,順勢而為走上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臺灣的社會常以狹窄的價值觀主宰教育,從早期崇尚律師、醫生,到後來的竹科新貴,學子們莫不在旁人殷切期盼下往窄門擠去;然而近年來經濟結構的改變,也讓這些職業地位逐漸崩解。這一期的受訪者們在主流眼光看來,或許都具有一點邊緣的人格特質,然而主流重要嗎?邊緣或許也是一種幸福。在新的一年之初推出這個題目,希望大家也能體會我們從新世代職人身上看到的:只有你能決定自己的樣子,而且這個決定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