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代的台北,上班族、學生通勤,最常搭的交通工具是鐵路,當時要從萬華到新店,就有一條「萬新鐵路」,會經過現在大家熟知的捷運站,像是古亭、公館、景美,一路向南到新店、木柵等地,這些地名都是從日據時代沿用至今。
當時日本人假日的休憩活動是乘船遊河,欣賞河岸風光,白天在上游碧潭戲水、釣香魚,黃昏時到下游河邊賞夕陽,然後晚上會回到「川端町」也就是現在捷運古亭站附近的福州街經廈門街、牯嶺街、同安街到金門街一帶,靠近淡水河邊有不少居食屋,可以飽餐一頓,或飲酒作樂,或欣賞藝妓表演。
當時川端町,分布多處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前身)的教職員宿舍,野草居食屋正在汀州路與同安街交會的巷弄裡,這間至少有八十年的木造老屋,確實建造落成年代不可考,僅知道前任屋主是台大農化系教授陳玉麟,在台大任教多年,並且創立「中華民國雜草學會」。
因此當接手這間閒置多年的老房子,才有機會深入瞭解這個街區的老故事,除了以「野草」命名表達對屋主的感念外,決定改建為食堂,重溫二O 年代的生活氛圍。
這間老屋從接手到改建,僅花了三個月時間,因為老屋本身保存狀況良好,保留房子原有的格局,將木頭地板重新鋪平,並加強底下的支撐地板的木結構,拆除損壞的紙門與天花板後露出屋頂的木結構,屋內清楚可見房屋原始的樑柱結構,就像料理台旁的樑柱雖然有些損壞,但仍看得出原本是日式拉門的柱子。
整修過程中,最費心的是更換了全部的木窗框,但是窗花玻璃,則是用當時留下玻璃重新切割裝回,用原地重用的精神還原了昔日的空間氛圍。尋訪老房子歷史時,詢問不少長者對萬新鐵路的印象,大家都記得老火車開得非常慢,有時候載運了大量的煤,再加上當時鐵路周邊多半都是木造房子,因此火車經過時,房子會像搖籃一般震動,居民往往都要等到深夜十一點半時最後一般火車經過後,才能安然入睡。
為了喚起大家對於萬新鐵路的記憶,特地沿著屋頂原來的木樑,舖上兩條獨立軌道,火車相交駛過,會發出號笛聲,甚至有時候,樑柱上鋼輪與鐵軌碰撞的轟隆聲嘎然響起,混雜著食堂裡的食客熱鬧交談的聲音,彷彿又回到了二O 年代瀰漫著煤煙味的古亭小鎮…… 。
日式食堂免不了料理吧台,坐在吧台位置不但可以看見師傅料理食材的樣子,偶爾還可以閒聊幾句。為了符合「野草」的概念,吧台上方還寫了白居易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也呼應了川端町從繁榮到沒落的景象。
這間食堂,有著野草精神,在巷弄裡,實實在在的經營,希望推門而入的人,能在這個老房子裡,藉由品嚐食物的滋味,得到身心的療癒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