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著太陽的香氣入味
有幸福感的日曬菜脯


一種古早味 菜脯




如果要用一種食材,代表臺灣的飲食文化,那菜脯一定是其中之一。從早期農村家家戶戶放在床底的陶甕,到今天午餐便當盒裡的配菜,即使飲食習慣與文化改變,菜脯卻一直以各種姿態存在於臺灣人的生活。

楊挺寬和兒子楊皓程創立的「菜脯埕」,位在清水一個名字很美的小村莊──海風里,過去只要天氣漸漸轉涼,到了曬菜脯的季節,家家戶戶的前埕就被大片的蘿蔔覆蓋。「埕」不僅是曬農作物的地方,也是農村裡聯繫感情的空間。走進菜脯埕,只見綠色網布上鋪放著長條狀的菜脯,隨著日曬,顏色從雪白漸漸轉至褐色,像是吸飽了太陽的精華,散發著溫熱的甘氣。





「做菜脯其實是體力活,成堆的蘿蔔要反覆攤開曝曬,很辛苦,但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回憶,很懷念整個家族一起曬蘿蔔的時光。」兒子楊皓程拿起一條剛削好的蘿蔔遞給我,「我們的蘿蔔種在紅土裡,土質很好,你吃吃看是不是跟水梨一樣甜。」第一次生吃整塊蘿蔔,沒想到還挺「唰嘴」的。皓程微笑解釋:「我們的蘿蔔最傳統的品種是『矸仔』(註),雖然比較難種,但是蘿蔔味重,曬成的蘿蔔乾也比較香。」

為了讓傳統菜脯能繼續在飯桌上飄香,父子倆不藏私的與大家分享,從爺爺開始累積、傳承數十載的家傳曬蘿蔔撇步。過去總以為陽光是主要關鍵,但沒想到其實最適合曬菜脯的季節是冬天。因為冬天的蘿蔔生長速度慢,質地更細緻也更香甜,加上寒風中病蟲害少,不需噴灑農藥;而夏天太陽大,蘿蔔一曬就會軟掉不脆口。菜脯其實是靠冷風慢慢吹, 把水分帶走才能引出甜味。

除了用整條蘿蔔曬乾醃鹽的「條仔脯」,和切條曬乾醃製的「條切脯」,菜脯埕還有市面上罕見的菜脯米。將蘿蔔切成細絲,經過幾日的風吹日曬,縮乾成宛如鱈魚香絲的外型,一把捧起,陣陣甘香飄進鼻腔。

過去為了延長食用期限而發展出的食物,即使現在因保存技術精進,越來越少人會曬製自家菜脯,它卻依舊存在我們飲食之中,也許就是因為那香氣總能帶我們抵達另一個時空,一個踏實美好的年代。●



註:盛產於南投埔里的蘿蔔,因形狀類似酒瓶而得此名。







文、攝 謝繕聯



謝繕聯 一個用文字思考,被文字感動,卻渴望超越文字的人。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