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設計觀 多和世界保持接觸
口述=謝佑祥
建築師,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現任無限工作室主持人、東海建築系講師。
文字整理=曾虹琳
圖片提供=謝佑祥

相同於其他設計領域,建築設計面對的使用對象是人,所以我們在思考建築的時候不會先從房子要長什麼樣子開始想。以住宅為例,如何以實質空間體現理想的生活狀態是我們構思的起點。
生活到底是什麼?對於這樣的提問,我們試圖提出回答。生活包含三個向度:第一是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包括家人和朋友),於是住宅會呈現人與人互動的場景;第二是我們與環境的關係,我們總是會本能地想要與環境接觸,在天氣好的時候我們將窗戶打開,週末時我們想要出門去郊外走走,所以建築必須積極建立我們與環境的關係;第三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需要一些時間來面對自己,讓自己靜下心來,所以家裡需要提供能讓我們思考和沉澱的空間。
不同於許多建築師,我們常常先想到並發展一個方案的局部。以「靜心連雲」為例,我們開始時一直在思考有沒有一種建築的作法,無論從形式,材料,或細部設計等面向來看,都能同時回應前述生活的三個向度。於是我們用了「陽台」去串連這三種關係,陽台就像是一個自我的獨立空間,並且連結了內(住家)與外(環境)。
此一局部設計的構想將生活初步體現之後,我們於是開始思考關於家的形象,我們希望陽台不只是給了此棟建築物特殊的外觀造型,更要有貼近生活的功能。以前在美國工作的經驗,讓我更清楚「建築」的全貌,而真實世界的建築討論其實是非常實際的,好的建築師往往能在這種很貼近現實的狀況找到自己創作的著力點並加以發揮。我們熟悉的建築大師們都一樣要面對法規、預算、結構及工法等的重重限制,並有優秀的團隊協助完成每一個方案。所以我一直很感謝團隊裡的每一個人,同時也提醒自己保持謙虛。
在整體設計上我們試圖打破台灣許多人對於建築設計的看法,過去我們總是認為建築設計是在設計建築物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所以外皮與內部空間是分開想的,建築師花許多時間控制立面的比例與裝飾。但是我們的都市中大部分的建築物並非像歐洲的教堂前常常有一個大廣場讓我們欣賞其立面,所以相較於「立面設計」,我們其實更關注許多與人的尺度有關的細節。
我認為不論從事哪一種創作的工作者,都會需要與世界有非常貼近的接觸,方能產生獨特的看法和作品。我現在教書時常常發現同學碰到問題都是先 Google,而不是先思考怎麼解決,這是非常危險的。建築設計的落實大部分都是真實世界中物質性的存在,是我們可以用手摸得到的,倘若設計者沒有多與世界接觸,又怎麼做得出好的設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