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現場   ✷   彭星凱



設計師的街景意見

─────────────
 彭星凱 × 葉忠宜對談(下)
─────────────





在上篇對談,彭星凱與「卵形OVAL」負責人葉忠宜分享各自在平面設計教育的出版實踐,提出設計師除了服務商業,亦要為職業的社會責任把關。本期議題轉向決定城市面貌的林立招牌。市容不僅直接影響外國遊客對社會素質的評價,也與市民對生活環境的認同有緊密關聯。兩人認為,主觀的審美判斷無法作為前進的依循,凝聚群體的共同信仰才能够建立標準。




東京銀座旁一街道內辦公大樓招牌,以白底黑字為統一規範,影子在陽光斜射下與白色建物形成對比柔美的幾何。


葉:某次一位日本朋友來臺,聊天的內容讓我省思很久。她很喜歡到臺灣玩,但問她有沒有考慮住在這裡,她卻說千萬不要。臺灣有特色是一回事,但是很髒亂,招牌也很醜。日本這麼整潔,如果臺灣跟日本一樣,她是沒有出國的感覺的。言下之意是,她是以觀光客的心境在享受臺灣的髒亂。

日本設計師小林章和平野甲賀來臺時,他們也看得很開心,到處拍照。臺灣不修邊幅的面貌對他們來說是沒有見過的,所以一時覺得新奇有趣。如果他們生活在這裡,我相信一定會慢慢產生很多看不慣的事情。但這時臺灣又有一種風氣說:臺灣沒有比較不好,不是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如果沒有辦法正視自己的缺點,我們就永遠不會進步。

彭:以「文化」去解套那些很多人看不慣的事情,過去我也無法反駁。但讓我反省,設計師們覺得好、卻與社會對立的部分是什麼?我認為日本讓人感覺舒服,是他們有意識到所做的每件事都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影響。不給別人造成麻煩、維護社會的一體性,是日本都市人明確的共同信仰,所以臺灣的髒亂,我解釋為對他人缺乏體貼。

任何文化特色都是從民生創造開始,再整理成多數人的共識並協調為整體系統,臺灣似乎就是缺乏這樣的集體目標。我們要讓臺灣變成一個乾淨適居的環境嗎?或是維持混亂以短暫地取悅觀光客?將髒亂作為特色我們真的覺得可以嗎?都市改造是否可以變成產業培育的契機?例如,規定超過某個尺寸的廣告物只能由經認證的團隊申請,或許就有可能快速銜接平面設計與社會的斷裂,市容問題也有機會組織化地解決。

在雜誌《新活水》第四期,設計師洪彰聯蒐集了臺灣的手寫老招牌。我不知道那個時代的人看是什麼感覺,但至少現在我們常會覺得隨時間沖刷的痕跡是美的。過去招牌少有燈箱,再怎麼醒目的設計,在自然光下仍然有一致的韻律。工業化的過程先是讓手繪肌理消失,再壓低製作成本,成品就不精緻,而商家又要求這樣不精緻的東西被醒目看到,街景就越來越凌亂。

葉:這就是設計的門檻過度降低。以前要踏入這一行,需要有深厚的底子,門檻之高已經過濾掉很多外行。設計師王志弘說過,精準本身就可以達到一定的美感。這個理論我認為可以適用於所有事情。臺北市長柯文哲因為京都招牌法規的討論,要在北門迪化街做示範區,整治廣告物破壞景觀的問題。光是拆除或縮小化,好像醜的程度就可以弱掉一大半。我覺得自由得在一定法規之下去發揮。雖然現在相關法規嚴格,但是沒有在取締,政府的公信力也大打折扣。

有個外國人在京都老街經營店面,在玻璃門上做了裝飾,些微地更動了建物的設計。但京都古蹟法要求保持街道的一致性,政府屢次派人警告,那外國人不聽,沒想到政府直接帶著拆除大隊在店門口朗讀法條,讀完後就開始拆,然後馬上復原成原本的樣子。我覺得這就是法規的公信力,市容問題不能放由民眾自行處理。

彭:這很具啟示性,社會同意有所付出以交換一個共同期望的未來,如果沒有目標,一切方法最後都會變成政治問題。政府更常把設計當成議題消費,把許多重要的事交由普通閱聽人決定。如身分證票選的風波,業界終於意識到設計讓大眾意見參與的危險性,最近新北市的門牌競圖卻又開放了民眾投稿。

柯文哲曾批評世大運吉祥物的設計稿價值在哪裡他「看不出來」,當時我很想反問,如果病患向他質疑手術的合理性,他怎麼想?最近柯顯然已經修正想法,知道很多事情必須交由專業判斷。交付了,就是相信。平面設計的表面因素讓民眾覺得評論起來很容易,但有很多深層考量是無法簡單解釋的。用民主去壓制專業,訓練人才只是在製造痛苦而已。

葉:瑞士國際主義(註)剛開始發展時,坊間有個反諷的理論,說要講平面設計,其實什麼都沒有就是最漂亮的,如果隨便亂放,不如什麼都不要放。《本質》的作者Emil Ruder說,要這樣子討論平面設計他也不反對,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要提醒設計師們平面設計的重要性,不只是考慮平面空間的平衡,更要考慮平面與環境的平衡。

彭:非常同意,這是訊息約束的問題。我們知道許多空間和建築是不允許使用者把平面設計貼蓋上去的,甚至有建築師會與雇主簽訂合約,明確限制平面設計可介入的範圍。無論建築蓋得再好,一張淺薄的平面就能破壞它的「場」。既然招牌是必要存在,如何讓其適妥就是門課題。

不過還是要說,適妥沒有標準,我們缺乏的只是集體目標。前陣子我看了電影《一級玩家》,故事裡虛擬世界一切美好,但現實卻是一片messy。這像是在預言這個世界只會從秩序走到無序;真實無法控制,人類最終只能逃到虛擬世界滿足精神需求。那我們追求的短暫秩序,對人類來說又是什麼呢?這可能是另一個哲學問題吧。●



註:現代設計運動之一,對設計、建築、藝術等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彭星凱 平面設計師。圖案室.空白地區工作室負責人。學學課程講師。 2003 年起執業至今,於 2018 年成立圖案室有限公司,致力臺灣經典品牌產品再造與平面設計推廣。著有散文詩集《不想工作》、作品集《吃書的馬》、及論述著作《設計.Design.デザイン》。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