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走進微型市集 找生活提案
口述=唐鴉&唐婆
賴唐鴉是陶藝、篆刻書法藝術家,白雞山家庭美術館館長,與唐婆高沁余做手工醋,在東區248農學市集、Simple Market、中和漂鳥市集都有擺攤。
採訪.撰文=駱亭伶
攝影=吳毅平
圖片提供=唐鴉

這十幾年我一邊做陶,一邊把自家變成家庭美術館,推廣生活美學,號召社區藝術家朋友,在社區的廢墟屋裡辦聯展。這兩年又擴大到整個三峽,辦了梅樹月活動。不過說真的,生活一直不穩定,有點泥菩薩的感覺。直到前年十一月聽從朋友的建議,開始到忠孝東路的248 農學市集擺攤,推廣唐婆醋,才漸漸穩定下來。
開始做醋是在十年前。我的老家在苗栗頭份水流東,山上有一大片柑橘、橄欖和松園,唐婆是念生物的,用自家水果、松針為材料做醋,一下子就成功,而且我們用不噴農藥化肥的方式照顧果園。
到農學市集擺攤不是想擺就能擺,要申請,248農學市集的創辦人楊儒門看到我們做的事,又去果園一看就OK;因為他知道,我們不只是在做產品,是在做環境,從源頭做對的事。其實不管創作或做醋我們都是在實踐一件事「只要邊角料就夠用了,人生沒有想賺大錢,肉幼仔(台語)就可以過得很好。 」這樣的態度正可截斷現代文明過度浪費,掠奪環境的循環。

像我用修剪的櫻花木做叉子,戒除使用牙籤的習慣。包裹醋瓶的布頭是作手染衣裁掉的碎布,也取水庫的淤泥做陶;我想傳遞的是這些材料是垂手可得,且友善於環境的,雖是看似無用,用心做卻可以進入博物館,一直傳遞下去。用創作翻轉價值,改變人的眼目,這就是藝術家在做的事。藝術家做得範圍都很小,影響卻是雋永,傻傻的去截斷商業的洪流。
參與市集讓我們接觸人群。學佛以後,體會到擺攤的意義就是跟更多人結善緣,分享預防保健的知識。像248 市集的客人都是附近的居民,以買菜為主,所以一開始就把心理建設好,人家不理我們是正常,因為醋不是必需品,心情就不會起起落落。
我們的醋採二次發酵,分子很小容易吸收,但 是喝起來很酸,就去想要如何調到順口,後來 發現蜂蜜和氣泡水調成香檳醋飲,蠻受歡迎的, 其實這一點跟推廣藝術很像,好的東西一定要轉化讓年輕人可以接受,才會延續下去。有一 個小姐說,以前她一吃巧克力就胃酸,認真喝兩個月的醋以後,終於可以吃巧克力了;而她 媽媽得癌症,化療後胃口很差,後來終於在試 過梅子甕醋之後而改善了。
最近我利用擺攤的時間,用肖楠木邊角雕成花生,攤友們都嚇一跳,怎麼那麼像,楊儒門也 雕他自己的,以後我們會一起辦展。這個市集很有古早的人情味,攤友會輪流煮菜,有時連 客人都留下來一起吃。
我覺得藝術家很缺少這樣的接觸平台,希望能 夠把他們帶出來,現在楊儒門準備在松山文創 園區也弄一個 248 市集,會有地方讓藝術家在 現場做東西,我相信只要環境對了,種子一定會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