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娟 × 何飛鵬】打開人生百寶袋 與經典談情

聊聊天   讀詩詞經典正潮

 

撰文=駱亭伶
攝影=韓承燁
場地提供=臺大法律系霖澤館

IMG_7226

張曼娟(圖左)
散文與小說家。自喻「總背對著現實、做著青春的夢」,沉迷於說故事,倍受華文讀者喜愛。2000年著手進行古典文學翻新工程,以溫柔活潑的角度,帶動重新閱讀經典風潮;2005年創辦「張曼娟小學堂」。近期有《好潮的夢》、《時間的旅人》等作品。

何飛鵬(圖右)
資深媒體出版人,曾參與50多種雜誌創刊,現為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年輕時打桌球、近60卻打起橄欖球,越活越年輕;近年書寫《自慢》系列,分享職場與處世態度,最新作品為《自慢7,人生國學讀本》。

 

年少時光總有背誦詩詞古文的記憶;卻往往在經歷世事後,某些句子迸出腦袋,令人得到一份理解與寬慰。這期邀請嗜讀經典的張曼娟與何飛鵬,何以「讀生書不若溫舊業」?分享哪些私心所愛的古籍經典詩詞,讓自己找到了方方面面的參考座標,咀嚼不同的人生況味。

張:聽到要跟何社長對談,覺得不可思議,你最厲害的是在現實耕耘出一片閃亮的天地,而我總是背對著現實,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裡⋯⋯

何:今天這個題目如果不是有曼娟作陪,我還真是不敢談,妳才是這方面真正的專家。

張:不過看了你的新書又覺得距離並不這麼遙遠,裡頭有50%古文詩詞,跟我在小學堂所選的一樣,有75%也是我喜愛的。同樣的經典,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正是閱讀經典最有趣的地方。

小日子:兩位為何喜歡古文詩詞,在生活中跟自己的連結是?

張:前幾日我在廣播節目訪問了一位知名的命理大師,分析羊年生肖流年。事後回想,我沒有詢問任何跟自己有關的問題;說來奇怪卻又不怪,我已經超過50歲了,我從不必避諱年齡的,孔子曾說:「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如果已經到了天命之年,世界上還會有誰比我更知道自己的命運?而那些不知道的事情,似乎也沒有知道的必要。

如果未來會發生好事,知不知道又有何差別?將來若是坎坷卻提前知道,那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影響了現在該做的事,這樣的人生不見得有意義呀!這就是我閱讀經典常常發生的驚喜;以前年輕時不明白,突然有天、到了某個年紀,喔,原來它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我用自己的生命去印證了經典裡所說的一切,於是意識到經典是如此可貴,同時也感受到當下自身存在的美好,有這樣的陪伴與療癒,真的不需要算了。

何:我當週刊總編輯時,看到年輕記者常常一個導言寫了五個小時出不來,那時感觸很深,國學程度一代不如一代。後來我在出版社開了相關書系,從浩如煙海的國學中摘要經典語句,很受歡迎,而結下了不解之緣。

其實從十歲時,姊姊買了本《唐詩三百首》,我就一路跟著看,我習慣朗誦出來,只要念完也就會背了。初二時,我讀完全本《論語》,當時校長特別把八個班集合起來,每週為我們講兩小時的《論語》,直到現在還可以背誦半本以上。可以說當時養成的國學基礎成就了我,至少在遣詞用句上不致匱乏。

直到50歲,事業與心情都較為篤定,我是九點半的灰姑娘,應酬一定準時結束,每天十點睡覺、五點起床,一早是我重讀諸子百家、詩詞散曲的時光;漸漸的我所讀過的經典詩文,對照於人生體驗,化成了專欄上的文章,開啟了與讀者對話的窗口。

問:在閱讀經典中與古人神交,哪一位曾經深刻影響了自己?

張:我想是清朝的袁枚吧!他是一位長壽的詩人,中國詩人長壽的不多,如果能夠回到古代,附身於某個人身上,我最想的就是去經歷他的人生。袁枚做官到30幾歲就辭官,每天不是遊山玩水,就是到處去蒐集好吃的東西,他跟我一樣非常愛吃,(笑);曾經出過《隨園食單》,食譜中收錄好幾百種美食的作法。

當他70多歲時還收了女弟子教寫詩,一群人出遊、隨意賦詩,四處尋訪美食,我想不出還有誰比他更懂得享受人生?他在70歲生日時,種下了一棵樹,並寫了一首詩自嘲:「七十猶栽樹,旁人莫笑癡。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

這件事好重要,人生最快樂的就是壞事年年都會發生,但好在來臨前我們都不知道,否則日子要怎麼過?從中我體悟到很多事情都會發生,但發生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它,這是70歲的袁枚教給我的人生智慧。

何:我所讀的經典中,感受最深的是《論語》,裡頭有最完整的做人處事的道理。比如「深則厲、淺則揭」這六個字就影響我很大。這句話是說一個男人去看他思念的女子,必須渡河,水深的話就得涉水而過;水淺,把衣服拉高就可以走過去。

人生想做一件事,橫在面前必定有各式各樣的困難,但如果真正想要,就算是一條大河擋在面前也會想辦法渡過去,這意念是我在商業週刊創業前八年最苦時,支持下去的動力,抱持一念、做到底。

另外一句同樣受用的是「特立獨行,獨執偏見」,這是畫家徐悲鴻所說的;他是一位非常特立獨行的畫家,連蔣中正想向他買畫都被拒於門外。有一次在大陸回臺的飛機上翻閱雜誌,我讀到這八個字,眼睛一亮,正是我創業時的寫照;當我把想法告訴身邊朋友,沒有一次受到鼓勵,更沒有人看好。

回頭問自己為什麼要創這個業?就是對社會不滿,看見需求有缺口,如果人人都看得到,就輪不到我了。因此這句話用在創業上是最理想的,年輕朋友有特殊眼光,覺得這事業可以做,一定要堅持「獨執偏見、一意孤行」。

記得20年前,電腦開始從商用辦公走向個人家用,我看到電腦將有一個大學習潮,就創辦了Pchome雜誌。當時我對這個看法還不太有把握,去請教宏碁的施振榮先生,他雖然認為大方向是對的,但也反問我是否真的確定家用電腦時代已來臨?當時我想,原來連施先生也不確定,沒有人有答案,只有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問:對於經典上的話都很認同嗎?有沒有不以為然的時候?

張:閱讀經典好玩的地方,在於可以隨時在心裡和古人來一場激辯,我們勝出的地方就是古人的話已經講完了,但是自己的詮釋卻才正開始。去年我寫的《好潮的夢》,談張潮的《幽夢影》,裡頭寫了各種關於人生的審美與價值觀,有些我很認同的,有些則不。像下面這首:「種花須見其開,待月須見其滿,著書須見其成,美人須見其暢適,方有實際,否則皆為虛設。」

他講得很清楚,種花一定要開,賞月必須月滿,寫書一定得寫完,而美人一定要看她過得圓滿順心,否則就是徒費枉然。我卻不這麼想,自古以來美人若都過得舒舒坦坦、兒孫滿堂,我們就不會知道她是誰;所有留下名字的美人,都只有一個共同特色,叫做紅顏薄命,而且命運越坎坷就越傳奇。

我想種花開了固然很好,但對於真正愛花人來說,只要付出過就是美好。缺月讓我們期待月圓,帶來很多的想像;書一定要寫完嗎?曾經寫過就有創作的滿足。所以他所謂的虛設,在我看來卻是實際;只要有認真付出過,哪怕只有一天,就是實際;如果沒有,即使花開月滿也沒有意義。就像別人的生命,看起來再美好都是別人的,重要的是自己認真活過的人生,那才是我的。

何:《論語》有云:「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好的,但大家都往上交,那不就都沒朋友了,我不認同。「交友應該帶三分俠氣」,這是《菜根譚》的名言,也是我一生信奉的,朋友撞見了就是,以前不認識沒關係,從今天交起,不要有太多世俗眼光和精明計算,保持最乾淨最純潔的想法,才能體會真正人生的況味。

除了《論語》之外,我在老莊思想中也得到許多。老子曾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我心有戚戚焉。當我每次做成一件事之後,信心就特別強,覺得天下是我的,接下來就可能做出奇怪的決策,因為信心讓我勇於敢,做了超乎能力的事,導致失敗,這就是「勇於敢則殺」。但是當內心有害怕、畏懼時,就會仔細思考,兢兢業業去做,反而成功,老子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角度。

問:除了處世之道,經典詩詞的愛情境界,是否也適用於今日的臉書世代?

張:我今天坐在這裡就是想聽何社談愛情,你先講。

何:曼娟是出世而空靈的,我是很入世的,不要以為 古人都很保守,詩經和元曲裡頭有很多寫實的男歡女 愛場景,雖然不像西方文學描寫得那麼具體,但細讀 非常有想像空間。像是元貫雲石所做的〈紅繡鞋.歡 情〉:「挨著、靠著雲窗同坐,偎著、抱著月枕雙 歌,聽著、數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四更過情未 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閨一更兒妨甚麼?」

多麼具體、精準的描述!寫的是一對情愛正濃、嫌良 宵苦短的戀人,大家都看得懂,很有意思,讀得時 候,一定要唸出來。我想,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是不會消失的,就是親情與愛情,愛情本來就有 出世與入世兩個部分,就像我們會讀《格雷 的五十道陰影》,也會讀纏綿悱惻的愛情詩 句,絕對不會受時代影響。

張:關於愛情的詩,我覺得最特別的就是李 商隱的無題詩。像是〈無題.錦瑟〉:「錦 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 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 是當時已惘然。」

詩為什麼無題?其實就是有話要說,又不能 說得太清楚,這不就是我們對於愛情的感 覺?這是李商隱的詩為何動人的原因。曾經 我很想把他抓來問問這首詩到底在寫什麼? 但是想想,他寫就是一種愛情的狀態,當愛 情結束以後,我們遠遠的看著自己的愛情,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美到 無以復加,但身在其中時卻說不出來,「此 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所以我覺得當愛情結束時,去破壞對愛情投 入的心血,去憎恨過程中曾經深深愛過的 人,是最愚不可及的。人生之所以開始感受 到自身存在的美好,很重要的是開始去愛一 個人。因為愛一個人而感覺到無邊的荒涼與 寂寞,也因此感覺到自身的壯大與豐富。老 子的「勇於敢,勇於不敢」,也可以用在愛 情,我覺得愛情就是一種勇於不敢。

勇於不敢的愛情,最美。大家都覺得不可能 的,偏偏要去追,且竟然在一起了,好比說 王菲與謝霆鋒,已經不必用應不應該,或道 不道德來論斷。而這樣的勇於不敢第一次已 經夠特別了,竟然又再度發生,於是人們不 免要說,「這果然是真愛啊。」

我想不管是在古詩詞或現實生活,愛情未必 是求之而後得的現成,有時要經歷很多辛 苦,但不管是臉書世代,或經過多少文明, 只要我們還想愛,還願意愛,就永遠都有憧 憬愛情的喜悅。▍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