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發茶行】府城牙醫 接下百年手包茶行

Cover story  Remembering the past

口述=嚴鴻鈞
「振發茶行」第五代及「牙橋牙醫」診所院長。兩年前,與曾任國家音樂廳大提琴手的太太周淑莉,接下父親嚴燦城傳承百年的振發茶行。

撰文=陳坤賢
攝影=倫敦男孩

走過百年的「振發茶行」,如今交由第五代嚴鴻鈞夫婦接棒。
走過百年的「振發茶行」,如今交由第五代嚴鴻鈞夫婦接棒。

百年茶行維持以手工包茶葉的傳統。

嚴家來台的第一代嚴朱,咸豐年間來台,先落腳於台北大稻埕,之後搬到台南,在五條港中的南勢港水仙宮附近開「盛發錢莊」。不料當初借貸給許多遠從台北南下府城考試求取功名的人回鄉後,沒有償還借款,最後因而倒閉。便改在宮後街開設茶行,專賣福建武夷山茶,那是西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店名「振發」亦有期望振作之意,生意漸上軌道後才又搬到「元會境」(清代府城聯境保防組織之一),即民權路的現址。茶行後傳子嚴財,三傳孫嚴鐘奇,再到我的父親嚴燦城,是來台的第四代,父親為台南州立第二中學(現在台南一中)第一名畢業,當時可以保送台南高等工業學校(現今成功大學)。但因他父親早逝,決定放棄升學、接下茶行,提供經濟來源以栽培手足。他與我大姑、三姑一同經營茶行,並維持整個嚴家整整72年,在家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生長於日治時期的父親對於「醫生」有相當大的嚮往。因為販賣茶葉必須看客人臉色,但人一生病就會自己上門尋找醫師。他看過府城名醫像韓石泉、石遠生,過世時有許多曾受醫治的病人在路邊磕頭感謝的場景,讓他更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當醫生。我當了牙醫算是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家族裡完全沒有人想到最後是我接下茶行。父親一直告訴我當牙醫就好,但直到自己開業後才漸漸了解父親的想法,那是自己一手打拚起來的店,加上已有百多年的基業,不希望就此結束在自己這一代的心情,也算是一種「愛面子」。但我所說的,不是比拚外在行頭,那種虛浮榮誇的「愛面子」。我指的是「台灣人用一生勤樸刻苦建立起來的事業,不希望因為自己不在後就此衰敗」,是一種腳踏實地的「愛面子」。

百年茶行維持以手工包茶葉的傳統。
百年茶行維持以手工包茶葉的傳統。

源自福建安溪地區的傳統手包茶,在今日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等待的時間較長,不能密封、也較易讓茶味發散或沾染其他氣味,但它已經成了振發的招牌。在這門手藝裡,仍可看到父親基於「喝多少、包多少、勿浪費」的出發點。最後的那幾年,父親眼力已大大衰退,幾近失明狀態。印象深刻的是,有台北或日本的客人來買茶,當時我們只能在旁邊遞膠帶給父親,手包的工作仍然需要父親來做;客人知道我們不會包裝時,義正嚴詞地訓誡我們一定要把它學會,絕對不可以讓傳統佚失。聽到客人對我們的期待與對振發茶行的信任,讓我們相當感動。

振發賣茶講的是信用,「信義招財以為記」。兩年前父親過世後,秉持著一股使命感,我跟太太決定接下茶行,除了保持茶行原貌,也試著引進科學的方法,以包裝為例,用方正白紙包裝後蓋上店章的手包茶,是振發的特色,但對品質 比較優良的茶,也會採用真空包裝來保持風味。

父親八十多歲還學會了上網跟用 Skype 與國外親 戚聊天視訊。我也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 神,就讀成大 EMBA,開始嘗試與百貨等通路合 作。在環境不停變化的網路世代,如何把傳承的理 念傳遞出去,是我接下茶行後最重要的使命。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