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Remembering the past
口述=溫瑞坤
「杏春中藥行」第三代老闆。曾留日修習化工,自21歲起在店裡幫忙父親包藥,至今已六十多年,仍堅持守護百年中藥行的傳統。
撰文=Elizabeth
攝影=Sparko Studio、林志潭

我們溫家原籍山西太原,經過幾度遷徙,最後選擇在以前竹塹最熱鬧的北門落腳。北門街從清代開始,就是竹塹通往艋舺的官道,也是到新竹舊港必經之路,從中國運來的貨物在新竹舊港上岸後,會再從這裡轉運其它地方。因為是貨物集散重地,北門街自然形成新竹最早的商業街,包括佛具行、中藥行、銀樓、棉被店等當時的生活必需品,在這都看得到。
從祖先來台灣到現在我的曾孫,前後已歷經六代人,我是第三代。長輩溫昌宗在日治時代時,曾擔任過藥業組合長,那一代六個堂兄弟中,有兩位在做中藥批發生意,而且都是當時桃竹苗地區,最大的中藥批發商之一,北從基隆、南至大甲,都在營業範圍。
現在這間「杏春藥行」創於清光緒13年,迄今已有130年的歷史,是溫家第18世溫昌宗、溫昌成兄弟創辦。生意最興旺的時期,在杏春店裡幫忙的學徒,「前店」專管售藥、抓藥、結算,和「後場」負責買藥、選藥、晾藥、切片、炮製等,幫藥材進行多道加工工序的,加起來有20多人,總把店內擠得水洩不通。
還有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昔日的興盛光景:日治時代時,稅捐處派人查「杏春會社」(相當於現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帳,得花上兩天才能查完;我們的藥原先多從大阪來,中日戰爭爆發後,變成由香港、韓國等地進口中藥,並依照各藥行營業額做限額配給,給新竹的配額中,就有超過九成中藥是配給杏春。
先人把店名取為「杏春」,可能源自《太平廣記》中的三國名醫董奉,據說他醫術精湛,為人治病卻只要求以杏樹回報,久而久之,董奉家附近就長成了杏林。董奉這段「杏林春暖」的義舉故事,我的先人應該也是藉此期勉自己,要有這樣的仁心吧。
我的父親很有古早人敦厚的體貼心。他在日治時代就取得了醫師執照,所以那時不像現在只純粹抓藥,也有看診服務。當時沒有所謂的營業時間,通常是從第一個病患來敲門就開始,到當天的客人都看診、抓藥完才結束。而且父親有時體恤病患出門不方便,還會走很遠,或是犧牲中午休息時間,到病患家診治,也不收禮金。因此,父親是當時新竹深受愛戴的醫生,家裡總有兩、三百人排隊,但父親也因為工作太勞累,五十幾歲就過世了。
我年輕時本來在日本學化工,因為家裡病患太多,需要人手幫忙,21歲就被召回鄉,每天站在父親旁邊,看他給病人問診、抓藥、分量,一點一滴從頭開始學,直到現在。我要維護先人留下的招牌,所以堅持店內只賣傳統中藥,所有的程序也都維持著以前的習慣,所用的器具也多是從開業時就沿用至今的。
像是店裡以金色毛筆字標示藥材的藥箱、青花瓷藥罐、雕窗牌匾和原木屋椽,都是一個世紀前、開業不久即沿用到現在的骨董。店裡存放中草藥用的木抽屜藥櫃,每個長抽屜分裝12味藥物,收納的原則是,把診治同一種症狀,例如專治感冒、風邪的藥材放一起,專治肝膽、火氣大的則存放在另一個抽屜,方便快速拿取。
另外像藥櫃前橫擺的木頭大櫃檯,櫃檯上壓藥方用的鎮尺、稱藥用的秤、計算藥費的算盤,和在櫃檯的兩頭、各放一盞銅質的搗藥臼 子,以及包藥用的包裝紙,都是沿用傳統、照 方抓藥用的必備工具。藥櫃對面擺放著長椅和 方桌,則是方便來店裡抓藥、看病的客人安坐等候。
抓藥也有程序:我們按客人的處方抓藥,在藥 櫃前照藥方上的藥物劑量,從藥屜裡拿取,再用「藥秤」秤出每一味藥,最後放到包裝紙上打包。另外,進藥也有原則,像四季用的藥材各有區別,例如以前人平常吃得比較不好,只有在冬天、尤其是農曆九號祭拜「天公生」的日子,才有機會補一下,所以這時候,對藥材需求的種類以進補為主,量也比較大。
店裡兩塊大招牌,是在距今 80 年前,店面重新裝潢時做的。當時還特別找來香港、廈門,技術最好的師傅,選用上等木材,再請新竹的讀書 人,幫我們揮毫寫下「杏春」兩個字⋯⋯我父親 把一生都奉獻給病患和這家藥行了,從我扛起家計開始,只要這塊招牌沒拿下來,我就不敢退休;我得守護「杏春」,不忘初衷,把這塊先 人傳下的招牌,世世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