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商社】懷著赤子之心 開一間生活用品店

Cover story  Start Here, Make a Difference

口述=Leslie Wang
在倫敦與東京生活工作過一段時間,曾任台灣袋包品牌設計師、男裝及配件設計師,現自創袋包品牌,也實現夢想,開一間傳達個人生活態度的小店。

撰文=芳漢
攝影=小六

 

Cover02
Leslie 把自己的時尚態度轉化在一間小店裡。

我大學念的是森林系。從林木業走進時尚產業到開「生活商社」,一路上像是小白兔的誤闖冒險旅程。

我的父親很妙,他是一個鮮少說「不」的人,以至於從小到大我們姐弟想做什麼事,只要想清楚、提出計劃,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實現。這也是為何,我從起初沒什麼想法、選擇了與家業有關的森林系,到後來大轉彎、飛到英國念Fashion Marketing 的原因。

英國教育很有意思,學校規定必須有一整年的實習經驗。大三下學期,我申請前往倫敦與東京工作。在東京,我進入一家經營時尚品牌的商社,擔任設計助理,協助品牌設計和店鋪陳列,以及銷售分析。當時,我發現歐洲與日本人對於生活細節講究的一面,類似這樣專販日常用具的小店早已行之有年。但為何台灣沒有呢?心中一直覺得納悶,大概就在那時種下了創業的契機吧。

創業看似夢幻,但其實我還是工作了一段時間,覺得累積足夠深度與廣度後,才開始動作。結束學業回到台灣,我進入「Porter International」從事袋包與服裝設計,接著在「JAMEI CHEN」旗下從事男裝與配件工作。但時尚終究是多變的,後來因為金融風暴緣故,部門被迫收線,必須暫別崗位。雖然覺得很遺憾,卻也意外讓自己的袋包品牌獲得小小的開始。

不久,輾轉進入通路商的海外採購部門,我的工作是負責陪老闆出國狩獵商品。為了尋找台灣沒有的貨色,經常在倫敦街頭沒日沒夜地逛街,現在回想起來,是一段挺瘋狂的工作經驗。這些經驗一時之間難以和創業產生關聯,但對我而言卻是默默發揮影響。我開始思考自己想做的不單純只是賣包包,而是想從喜歡的事物出發,不分領域地表達生活態度。簡單來說,我心中的商社是圍繞著人而出發的一家店。

我將這樣的想法化成一份非常務實的創業企劃,想好採購、接單、通路、營運目標,說服家人投資我,就這樣放手去做了。雖然力量很微薄,但靠著誠心誠意地書信往返,慢慢累積不少品牌,有我創作的袋包品牌「Everything in Between」,也有從世界各地蒐來的各種雜貨,如日本「開化堂」茶筒、瑞典刷具「Iris Hantverk」、安藤隆二的蜂蠟蠟燭,這些商品多來自老舖或職人手作,有著老派的優雅。

因為我喜歡下廚做菜,未來店裡二樓也希望增加小吃部來招待朋友。我用商社來表達生活觀,能夠得到自己喜歡的品牌認同,並且願意將商品交由我來經銷,大概是開店最令人感動的事情。

上個月,我到倫敦旅行,特別再去「Labour and Wait」,這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店,也是令人尊敬的學習對象。或許是因為兩位店主同樣念服裝設計出身,這裡一直給我英雄所見略同的親切感。十年前,他們在東倫敦開張,很小 的店面裡集結了許多他們喜歡的品牌,大多是與傳統老舖合作的商品以及自己設計的圍裙與 工作服。經過了十年,這麼有趣的一間店依然深受喜愛,甚至從小地方換到了大空間經營。

Labour and Wait 慢步的成就讓我深受鼓舞。 有時,我會用他們常掛嘴邊的這句話來擦拭自己的赤子之心:「細心地栽種,然後等待成長。」我對生活商社的看待也是如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