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Start Here, Make a Difference
採訪文字=王慧雲
攝影=韓承燁、楊仁甫
陳秀美 (左)
婚後和先生搬回花蓮定居,開始小型美術設計工作室。2006年創立「阿之寶手創館」,成為蒐集全台各地創意的手作品牌銷售平台。後因租約問題,於2013年初搬到日治時期的花蓮地標建築(賀田組辦公室)落腳,持續發掘更多台灣自創的文化創意商品,也以此作為花蓮在地的藝文發聲基地。
張嘉行 (右)
「蘑菇」設計總監。2003年起和夥伴開創品牌,設計有機綿T恤、帆布袋包、天然染服飾、紙製品等生活產品。抱持友善溫暖的行事風格,追求幸福生活。2006年起陸續在台北捷運中山站巷子、台南孔廟對面開設實體店鋪,和消費者面對面交流。2013夏末第三家店連同工作室進駐大稻埕,再次展開一段文化創意之旅。
小日子:何時開始想要開一家店?為什麼?在自己的人生規劃中嗎?
張嘉行(以下簡稱張):我和太太原本都從事廣告工作,大約2003 年的時候,想做些設計以外的有趣的事情。當時,正苦於找不到喜歡的T 恤,於是興起自己動手設計的念頭。由我的小姨子先畫下圖案,太太完成設計稿。後來,我也「被允許」可以來發想。量產後,先是以網購為主,也在誠品文具館這類的通路寄賣,然而,「蘑菇」的東西在跟其他商品夾雜一起時,總顯得不夠突出、很薄弱,但回到我們自己的網站來看,與眾不同的特色就很強烈。我們的手帖也是。於是,2006 年決定成立獨立的實體店面。開店其實並不在原本的人生規劃中。
陳秀美(以下簡稱陳):我跟先生原本是台北漢聲雜誌社同事,先生是花蓮人。結婚後決定搬回花蓮,先成立設計工作室,主要承接公部門的專案。40 歲那年,動念想做點不一樣的事,因為發現花蓮缺乏有特色的禮品店,買禮物時選擇很少,加上我對文創商品有一定的關注與認識,2006 年便開始規劃要在花蓮開一家以手工、創意商品為主的店,今年邁入第八年。開店也不是我意料中的事。
問:開店至今,現在這個階段和最初當時相較的進展變化為何?
張:我們從網路販售開始,最初四個人(三個合夥人加一個員工),以設計本業來扶助這個品牌。創立三年後才開實體店面,並增加了餐飲咖啡空間經營,更跨足到開始舉辦展覽、各式活動。目前我們有總公司、三間直營店和一間咖啡廳,二十幾個寄售點和網路銷貨,員工人數連計時人員大致維持在二十人出頭。
陳:七年前,「阿之寶」是間20 坪的小店,現在成為150 坪獨棟的基地。第八年了,我才意識到這是我的「事業」,要認真經營。以前我的主業是設計工作,兼職做阿之寶,財務是抽屜式管理法,有錢就丟在抽屜,要用錢就從裡面拿,家裡用的和公司用的全部混在一起,是賺是賠也搞不清楚。今年初搬到新家,一下子同事、場地、商品都變多了,真正的挑戰才來臨,人員的管理、營運的目標、商品的走向、財務的管理等等,我仔細思索了許多前輩不斷提醒「企業化經營」的重要。現在,我正開始努力學習中。
問:創業過程,最有趣和辛苦的部分是什麼?
張:最有趣的是,會碰到各式各樣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的人,不知不覺地,生活因此而豐 富有趣了起來。對我來說,創業像是做了一場夢,或者經驗了 一場旅行,而我可以算是非常大膽的旅行者。 專注在「往前走」這件事上,樂趣、痛苦都是 旅行或做夢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有不同體 驗,也鐵定跟 Guidebook 所描述的不同,大概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心情,所以反而不覺得特別困難。
陳:我的創業歷程很像生養小孩;先當上父母,才開始學怎麼做父母。因為創業,認識很多人,講了很多話,原本不懂電腦、不會看報表,痛苦的很,因為知道這是非做不可的事, 便強迫自己去學、去搞懂,慢慢地也都會了。 「阿之寶」正是我女兒的小名,所以心情上會覺得一定要做好、絕對不能做到倒。我的創業體悟比較像是一場學習。
問:有一家店後,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改變?
張:開店前,我跟太太自由自在;開店後,工作跟生活便分不開。(編輯問:會覺得犧牲嗎?)放假日從家裡走到店裡的路上,會覺得 是一種犧牲,但一進到店裡看見同事就一點也不會了。
陳:感覺人生因此而大不相同,這是完全不同的一條路。創業七年來,每天都在解決問題, 嘗試從錯誤中找到解答。儘管如此,仍然甘之如飴,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問:大家都在喊「文創」,你覺得所謂的「文化創意」應該是什麼?
張:該秀美先說了(笑)。
陳:七年間,阿之寶跟兩百多個品牌合作過, 當中多數都倒了,或者必須另謀出路去設法賺 錢來供養品牌。我覺得,台灣的文創商品已經 供過於求,因此好奇來看的客人儘管仍不少, 真心喜愛、掏錢來買的卻不多。加上設計科系 畢業的學生比過去多了很多,文創產業進入門 檻低,創意抄襲的產品多、獨特性並不高,事 實上,文創品牌的成功關鍵就是產品的獨特性、差異性。
經營品牌這件事,還是需要專心來做,不適合兼職。畢竟,從個人創作發展成有市場的品牌,過程並不容易。然而,台灣很多文創品牌的經營者還身兼設計師。
張:我想,台灣還有很多未被滿足的消費者。 我們的文創領域往往藝術成分太高,走著走著就成了精品,跟常民生活脫鉤,或者生產的物件都大致相同,同質性太高。另一方面,生活創意相對貧乏,還無法跟產業界做良好結合, 深入的設計師還太少。
大家走到外面世界,比如日本、北歐這些設計大國,很容易看到讓我們眼睛一亮的東西。一 直被刺激提醒「擁有這些物品,對我的生活會產生如何又如何的影響」,這就是創意商品的成熟境界。以這個標準來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問:開店的地緣關係很重要,這些地方給了你什麼樣的養分?
陳:在花蓮,像阿之寶這樣的店只有我們一 家,這使我們顯得很突出。阿之寶若是開在台 北,就很難被看見。另一方面,花蓮在地朋友 的支持也讓我們站穩腳步。開這家店的初衷, 就是希望集結外地好的東西提供在地人更多的 選擇,因為花蓮很多政策都是為了觀光客的需 求,而不是為在地人。阿之寶的起點是為了在 地人,卻意外做到觀光客的生意。目前,我們的客源是在地客一半、觀光客一半,所以真的很感激在地人的相挺。
張:中山店的出現,意外讓南京西路捷運公園周遭形成一個新型態商圈,目前還在蓬勃發展 中,我們一則以喜,但也有點擔心⋯⋯一聽到台南的朋友傳來消息「全臺首學斜對面有間房要出租」,想都沒想就決定先租下來再 說。開張一年來,經營辛苦,但也認識不少朋友,藉由這家店我們體會到台北以外城市的生活步調跟經營態度,值得細細思考並調整自己。今年,將公司搬到大稻埕,並開了第三家 直營店,緣起於民藝埕的周奕成之前就邀過我 們,來看了幾次,感覺這裡很特別、很有味道, 剛好工作室也需要擴大空間,經過審慎評估以 後,便將公司搬遷至此,並把袋包這條線放在這裡。
問:開店之餘,常做的消遣是?
張:聽音樂跟旅行。雖然我是音痴,但最近在學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