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觀察室|書籍】以《明室.攝影札記》致生命中的那些逝去



情境照2

 

羅蘭.巴特於《明室.攝影札記》書中清楚地描寫了這段平常卻未被深思的攝影原理:物體的光穿過暗孔,遵循鏡面間的複雜路徑,於化學物質上顯影成像,最後從相片反射入瞳。但攝影的意義卻不止如此。「相片根本是其指稱對象的散發物,從一曾經存在的真實軀體放射出光線,直到觸及此時此地的我。」光引介了彼時的物體與此時的觀者,兩者相遇在超越時空的象限,而這無疑是攝影創造出來最駭人的真實。

《明室》一書以艱澀但精練的文字建構出一套語意複雜而嚴謹的行文結構,並藉由現象學的理論撐起對攝影可能性的思辨高度。然而,在理性的哲學論述中,卻滿布對逝母的悼念。巴特將其極為私人的濃烈情感化成利刃,在側重攝影者意識的帷幕裡切出一個缺口,釋出更貼近觀影者的直接感受。自此,不曾被言明的觀者意識得以確立,進而詮釋攝影並與之對話。

 

情境照3-1

 

若為探討攝影學本體的讀者,必有感此書刻意淡化攝影者立場之論述,亦無法完全信服於純粹情感投注的個體主觀詮釋。然而,難以忽略的是,此書在冷調的理性辯證中埋藏情感歸結的引信,將燃起靜默的觀者熱切地於影像中釋放自我情緒的渴望。

在後現代主義重視藝術與當前社會文化的多元連結並抽離藝術超然特質的脈絡中,《明室》誠然在攝影評析的歷史裡忠實地呈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思索維度。

 

好-03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