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Ο後導演鏡頭下的真實人生


一部紀錄片 隱身在廟宇裡的《神明事務所》


今年22歲的新銳導演呂柔萱(右)和楊正寬(左),獲得2016新北市紀錄片首獎。
今年 22 歲的新銳導演呂柔萱(右)和楊正寬(左),獲得 2016 新北市紀錄片首獎。


安哲毅導演曾經說過:「戲劇的根本,是從紀錄片開始,要學會觀察人,才能寫出生動劇本」,這句話深深影響著我。

大二那年,我和正寬以《夢想公民課》參加新北市紀錄片比賽,沒想到誤打誤撞地入圍了,那是我們的第一支紀錄片作品。有了那次經驗後,我們便決定再製作一支影片,而且要比上次更好。

剛好有次到臺南,途中聽到一些咒念及鑼鼓聲,循聲來到臺南保安宮。才知道這是廟宇裡負責執行各種儀式的民間藝陣「小法團」,祝賀神明生日的祭典聲。回家後詳查資料,才明白這是臺灣幾近消失的傳統,全臺僅剩幾間廟宇還持續進行,所以能夠親自看到這樣的場面是很幸運的。



拍完《神明事務所》之後,讓兩位年輕導演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拍完《神明事務所》之後,讓兩位年輕導演開始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但一般人不了解小法團文化,反而會質疑其正當性,因此我想以此為題拍成紀錄片,讓他們能夠被瞭解。經過我們實際走訪後,找到了白天在熱處理場工作,晚上在臺南水門宮做乩童的阿允。跟他說明來意後,阿允和廟裡的人很快就答應讓我們透過鏡頭記錄他們的生活。

當時幾乎每兩個禮拜就下臺南,通常是早上八點跟阿允到熱處理廠,直到下午四點多下班,回家休息,整理一下,七、八點就到廟裡做準備,九點半左右開始為神明「辦公事」,家裡不順遂、牽姻緣、身體的病症⋯⋯各種人生的疑難雜症,都可能在這裡發生。阿允得配合問事人的時間,有時候甚至到晚上 12 點才結束。雖然乩童是特定日才有「辦公事」,但即使在平常的日子裡,也會發生很多臨時狀況。紀錄片原本就是沒有腳本,無法預測,都是臨時發生的當下,要立刻思考畫面應該怎麼呈現。

在拍攝的期間,有位李媽媽因為女兒出車禍在醫院急救,急忙趕到廟裡找阿允,祈求神明讓女兒順利度過難關。然而生死有命,李小妹終究是在 18 歲生日前一天離開了。

事後李媽媽忍住傷痛,請廟裡舉辦儀式,讓女兒得以超渡。人終有離開的一天,而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儀式,是否真的能讓往生者好過些,但是透過儀式,興許能讓在世者的心靈得到安慰。阿允說過:「宗教最大的力量是撫慰人心,人心有了依靠,才有自信去突破難關。」光就撫慰人心這點,不論哪個宗教都一樣的。

很多人訝異於為何這麼私密的故事,當事人願意接受拍攝。我想這是一種緣分,李小妹和我同天生日,她在生日的前一天出車禍,沒多久就走了。李媽媽覺得,我們就像記錄她與女兒最後的連結,這樣的信任,讓我們更希望能把這部片拍好。

在拍這部片之前,我並沒有特殊的宗教信仰,但是在拍攝期間,看見了許多生老病死,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而不論是小法團還是阿允,雖然幾乎從早到晚在工廠與廟裡來回奔,但仍樂天知命。跟著他們,快樂總是油然而生。也讓我們深深地體驗到,人生無常,也許放下過多執著,試著學會去感受、面對生命中的課題,才是快樂的根源。▍





口述 呂柔萱
撰文 吳亭諺
攝影 韓承燁



呂柔萱 和楊正寬同為紀錄片拍攝團隊,以《神明事務所》獲 2016 新北市紀錄片首獎。大學時期,因一堂電視企劃課開始成為拍攝紀錄片的好夥伴。希望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廟宇的故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