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一番搾】生活定錨 心不漂流 異鄉生活裡的伴與歸屬感

 

【特別企劃】人生的一番搾(5)

口述 = 「半伴 apartner Share House」房客Jovial
撰文 = 小日子
攝影 = teikoukei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李宗盛〈愛的代價〉

 
20171207 %E4%B8%BB%E5%9C%96
 

獨自從高雄北上念書,學生時代在父母的資助下,租到一個很棒的套房,有著一面超大對外窗,白天灑進一片陽光,就很像我們對於當大人的美好憧憬:有車有房,能獨立自主,有能力打理生活中的所有事情。

大學畢業初入職場,經濟獨立後,光是租房子這件事就磨損了生活與成長的想像。市中心裡近萬元的租金,但房裡卻沒有窗戶,只有一小扇氣窗,空氣裡漫著霉味;房裡的每一件家具都塞的剛剛好:衣櫥、床與書桌,剩下的就是行走與生活的縫隙。直到現在,我對於封閉空間仍有深深的恐懼感。

後來外派海外,發現外派人員的生活其實很乏味,日子裡就是不停地工作,休假就是跑派對。感覺的出來大家都滿想家,心裡頭很空虛,少了安定感和家的安全感,所以只能一直玩與賺錢。一段時間後,我重新思索未來幾年的安排,所以回了臺灣。

 
20171207 %E5%89%AF1 20171207 %E5%89%AF2
 

回來後住進了「半伴 apartner Share House」,認識了創辦人,他們有感於現今社會的居住不正義,所以開始在臺北市各地區規劃共居空間,希望能為年輕人點一盞燈,提供舒適且負擔得起的居住環境,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的追逐夢想。

這裡的室友有很多共通點,大家都是從中南部上來,聊起異鄉都有一肚子苦水。像Emma以前自己住的時候,上班壓力大,回家又沒人可以說話,回到屋裡第一件事就是開電腦,在虛擬世界裡繼續運轉生活;生病的時候更慘,沒人照料生活,不敢打電話回家,因為一接通電話就是哭,只是徒增家人煩惱。

 
20171207 %E5%89%AF3
 

住進來後,以前的漂泊感消失了,室友間彼此照顧,讓生活多了安心感。生病的時候,護理師室友會拿藥來;早晨趕著上班時,發現有人多做了早餐放在桌上;深夜回家,在客廳裡還是會有人對你說:「你回來了啊!」生活裡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一點一滴積累了感情的厚度。

 
20171207 %E5%89%AF4
 

這裡的人都很精采,大家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與我們分享。每個人的平均年齡約莫25、26歲,來自各行各業,有編劇、廚師、藥師、老師、學生、會計師等,不同的專業造就不同看待世界的眼睛與面對生活的態度。我們會不定期舉辦聚會:節慶派對帶幾手啤酒配炸物,咕嚕咕嚕爽快下肚,暢談職場與學校裡的大小事;或是分享會,大家帶著三張意義非凡的照片與大夥兒分享背後的故事,活動進行三四個小時,故事說也說不完。

 
20171207 %E5%89%AF5
 

「分享」是每位室友的最大特質,我們傾聽彼此,互相學習,無形之間發現生活變得很精彩,自己也變得更快樂。異鄉人變成屋裡的家人,第一次對異鄉有了家的歸屬感,這是最大的收穫。

 

點擊下圖,了解更多「人生的一番搾」!

小日子廣編banner

分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