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築師 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
撰文.攝影=謝宗哲
在台南出生長大,2007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與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翻譯代表作《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

3月17日,當我在權八西麻布店這家曾經被昆汀塔倫堤諾拿來作為電影《Kill Bill》場景設定之日本餐廳與東大研究室友人餐敘、談及今年的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得主即可能是伊東豊雄的這個八卦,沒想到隔天一早起床看到FB就發現ArchiDaily已經發佈伊東奪得這項桂冠的消息。對所有人來說,這個捷報無疑都是一個等待已久的「終於」,只是對於自己也曾與這位大師共事,總覺得有一份莫名的興奮與超現實的喜悅在。
第一次與伊東見面是在2005年。那時我剛前往東京大學留學不久,在當時的東海建築系主任曾成德教授的託付之下,我臨危受命接下了擔任伊東豊雄當年在6月份於台北的陳邁國際建築講座進行專題演講的即席翻譯。為了作事前的準備,新建築社雜誌社社長吉田先生特別帶我前往伊東事務所拜會伊東先生。
因為緊張,所以我只記得當時流得滿身大汗,不過另一個還留在心裡的印象,是伊東先生沈穩的談話節奏與親切和煦的表情及笑容,讓我原本因緊張而慌亂的情緒得以沈澱下來,並進到舒服的建築談議的氛圍中。現在回想起來,那毫無疑問是伊東緻密的作家性格,所散發出沈靜與安穩的氣味使然吧。
話說回來,那麼伊東豊雄為什麼一直到現在才得到這個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呢?首先我想最大的癥結,就在於我所提到的那份濃烈而執著的、刻意且勇於嘗試的作家性格。伊東早期的作品都傾向避免落入現代建築之範型的窠臼,因此在建築形式或說材料的使用上都充滿實驗性,於是很難從中找出某種固定的風格,甚至有人戲稱說伊東的風格就是「沒有風格」。以「風的變樣體」為名的這一系列操作裡,唯一共同的線索是對於空間中之流動性的探求,以及邁向建築境界的模糊化。高度的實驗性大大降低了伊東建築的可讀性,因此雖然伊東與安藤屬同一世代,但作品的識別性就遠不如以清水混凝土加純粹幾何形的安藤建築來得清晰而迷人。
一直要等到「仙台媒體中心」這個內部宛如公園般的建築於2001年落成、再加上全新的伊東建築在數位科技的加持下有了全新的進化,才總算標誌出了伊東建築的強烈存在感與前衛性格。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附帶一提的是,因著原本預定2009年就要完工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延宕,才使得身為伊東之晚輩的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以Rolex LearningCenter一案獲評審委員會青睞,捷足先登地比伊東還早贏得了普立茲克建築獎。
另一方面,伊東同時也是個擅於重新定義問題的建築學者。有別於一般建築師只是單純地從被賦與的條件來解題做出設計,伊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於他不斷探究建築的根本定義,試圖在現代建築已走到盡頭、無法根本解決人們生活問題的環境年代裡提出新建築所應有的姿態。
他指出,人們其實生活在複雜的自然環境當中。但是從十九世紀末葉的近代以來,人們在機械主義思維的主導下、一昧地追求作為人造物之建築的單純化、抽象化以及效率化的過程中,卻失去了人類原本所帶有的、野生的思想與能量。因此伊東主張應該將這個被封閉的部份打開,重新找回失落的這些屬於人類最根本的天賦。
因此「重返自然的懷抱」成了21世紀之後之伊東建築的根本命題。然而,就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過去後不久,2011年3月11日發生了日本東北大震災。這個事件徹底改變了伊東對於建築的看法與價值觀,讓他重新反省了身為建築家的職能與該扮演的角色,並思考身為一個人究竟能夠為受災地的人們作些什麼事。
透過「みんなの家(Minna no Ie)/Homefor all」計畫,伊東和三位年輕建築師一起創造出了一棟「去作家性格」的建築,而讓建築得以回溯到在某處形成「供人們所聚集之場所」的那個最為原始的形象。
普立茲克獎的宗旨在於表揚「在世建築師,其建築作品展現了其天賦、遠見與奉獻等特質的交融,並透過建築藝術,立下對人道與建築環境延續且意義重大的貢獻。」永遠的前鋒──建築家伊東豊雄,毫無疑問就是最為實至名歸的那一位。在此以最敬佩而誠摯的心意恭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