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身做起的蔬食革命
一種理念 動物誌透過蔬食傳達環保理念
講起美式漢堡,腦海裡總是浮現炸得酥脆的培根、牽絲的起司和那煎得油亮亮的肉排,副餐是金黃薯條,配上可樂,吃完真是滿足又罪惡。但是如果除去所有肉類製品,漢堡還會好吃嗎?
隱身在萬隆住宅區的蔬食餐廳「動物誌」,想藉由美味的蔬食,傳達「不食肉」的理念,使用不含任何蛋奶成份的黑麥雜糧漢堡麵包,夾上蘋果、苜蓿芽、生菜,與蔬菜、菇類及馬鈴薯組合而成的「卡滋炸排」,搭配用酸黃瓜、美乃滋調成的塔塔醬。讓去掉肉製品的漢堡,也有獨特美味。
店裡的主人,尚妤和孟臻,是高中時期的好友,兩個人一直都有一起開店的夢想,雖然隨著年紀成長,心境轉換,想開的店常常有所不同,但是初心一直都在。
大學的時候,為了修服務學習課程的學分,孟臻找尚妤一起參與朋友創立的臺大動物權力發展社,發現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慾、物慾,許多動物正面臨悲慘的處境,例如豬隻被關在狹小的籠子中,強迫繁殖,許多生物的生態環境受到摧殘,使得有些物種在地球上逐漸消失,影響了生態鏈,也威脅到我們生存的環境。自此,她們決定再也不吃動物製品,並從自身開始落實環保。
雖然店裡沒有領養貓狗,但是提供了友善動物的環境。孟臻說,高中時,班上收養了一隻誤闖學校的流浪狗,每天都由同學輪流帶牠回家。開家長會時引發家長們抗議,但孟臻的媽媽卻願意跳出來領養並照顧牠。也許是這樣的態度影響了她們,雖然沒有辦法照顧所有的流浪動物,但能夠提供一個安全歇息的空間,讓牠們能自由遊走在店內與城市之中。
回想三年前,臺灣的蔬食餐廳還沒那麼興盛,要如何做出好吃的蔬食,對不擅料理的兩人是一大考驗。她們埋頭在廚房實驗,一次次地將味道試出來,終於在開店前研發出美味的漢堡,之後也隨著店裡營運步上軌道,慢慢地調整口味,再加上有豐富餐飲經驗的主廚夥伴,研發了多款餐點,讓店內的菜單內容更為豐富,動物誌每週四會提供當日限量的主廚特餐,多種菜色讓蔬食者有更多樣的選擇。
除了不食肉,不浪費的環保方式也是動物誌的核心精神。像是店內的木桌椅及沙發,大多是從環保局拍賣會中購入的二手家具,或是將朋友送的木料釘成桌椅;桌上的面紙盒,也是自製的環保紙盒。店裡不提供免洗餐具及塑膠吸管,而是全部採用可重複使用的餐具及鐵吸管。
為了鼓勵來用餐的客人,不製造多餘的垃圾並愛惜食物,客人可以在點餐時告訴店員自己不愛吃的食材,例如洋蔥或是蔥蒜,食物都能做刪減調整。最近店裡還有「我要吃光光計畫」,如果離開時餐點、飲料都不剩,就能獲得一張「飽券」,幸運的話,也許能抽到免費的蓋飯或漢堡。
對動物誌來說,環保就是生活中的一部份,雖然兩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影響整個環境,但是她們相信,從自身做起,就能漸漸影響身邊的人。也透過製作好吃的蔬食告訴大家,不食肉也可以吃得健康、開心。▍
動物誌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景隆街一巷九號
電話:(02)2935-3633
FB:動物誌 About Animals
文 吳亭諺
攝 陳鴻文
吳亭諺 喜歡用文字記錄下美好生活,從餐飲界半路跑票的雜誌編輯。曾經短居於日本及泰國,特別鍾愛一個人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