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僅存穿越時空的鐵道文化

一種鏡頭  廢棄機廠的歷史紀錄

口述.攝影=邱家終
台鐵攝影研究社社長,榮獲無數攝影獎,著有台灣鐵路攝影集。目前仍為台鐵員工。

 

組立工場是用全卯釘連結搭建的歷史建築。
組立工場是用全卯釘連結搭建的歷史建築。

 

台北機廠興建在1935年,那時候的信義區、松山區附近都還是稻田。2013年正式遷廠到楊梅,這裡幾乎就閒置荒廢了。我在台北機廠工作40年,一直聽聞要遷廠,直到2011年,確定遷廠消息後,就開始積極拍攝廠區裡的樣貌。

國中畢業後,家人希望我有一技之長,所以在1972年參加台北機廠訓練所的特考。當時的訓練所,要學火車機具製造,過程裡會需要用到的製圖、電焊、氣焊、電機、箝工等基本技能都學會,受訓三年後結業,再抽籤分發到不同工場。當時台北機廠裡一共有20幾個不同的工場,後來不斷地被減併,工場愈來愈少。

機廠裡的工作型態都是粗重的勞動工作,大家下班後,都想趕快回家。那時候我很年輕,開始上班沒多久,想找個興趣,當時,一個月薪水才新台幣一千多元,我就花了半年薪水,買了一台日本進口的底片相機,加入台鐵的攝影社,下班後就在廠區練習拍照,所以40年下來,廠區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拍攝的素材。

台北機廠現存的工場幾乎都有歷史建築的價值。像是已經登記為歷史建築的組立工場,整個工場屋頂結構全部都是用大大小小的「卯釘」搭接而成,這棟日據時代就有的廠房,曾經在二次大戰時被炸毀,後來又修復。而且這種全卯釘的建築結構,在日本幾乎也看不到了,只剩台北機廠裡還有,顯得格外珍貴。

我服務時間最長的柴電工場,是專門修理火 車頭,柴電車的車頭是吃柴油的,不用靠電 力,經常被拿來當戰備用的車頭,機動性很 高。柴電工場的樓高至少五層,上面還有吊 車可以讓工人上去工作,全盛時期可容納兩 百多人工作,我曾經站吊車車架上俯瞰拍 攝,畫面非常壯觀。

鍛冶工場裡還留著日據時代從英國送來的 蒸汽鎚,這是台北機廠最老的機電設備, 上面還鑄字1889年建造。以前台北機廠外 沒有維修製造技術,所以,幾乎所有的零 件都都是自給自足,很少跟外面採購,大 型的機具還會自己做木模、翻砂然後再鑄

造。只是這樣作法愈來愈不符經濟成本, 再加上,台灣的火車進口國家幾乎是「聯 合國」,採買零件也是來自不同國家,所 以機廠增建材料倉庫。

員工浴室是台北機廠很重要的地方,因為多 數的工作型態都很粗重,經常弄得全身髒兮 兮,所以下班前,可以先到澡堂把自己洗乾 淨再下班回家。台北機廠維修現場從來沒有 女性員工,澡堂是男性專用。

員工澡堂因為年久失修,所以屋頂經常會有 剝落的壁面掉下來,後來加裝了遮膠布。若 是拆掉遮膠布,可以看到日據時代巴洛克建 築的原始面貌。圓弧屋頂加上光影的美麗影 像,也只能從我以前拍的老照片回味了。這 幾年,我在遷廠前,拍了數千張照片,現在 看起來,是替這個隨時可能消逝的空間留下 了珍貴記錄。▍

 

2014臺北鐵道文化節
展覽時間:2014.09.27~10.26

展覽地點:臺北機廠(臺北市中正區市民大道五段48號)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